在南京青奥会上,国际奥委会体育部主任麦康奈尔曾说,青奥会学习与分享是主题,有些项目就是要区别于奥运会,就是要受到青年人的青睐,以充分展示体育中的教育作用。其实,这些项目也完全适合中国学校开展,让孩子在体育中潜移默化地被教育。
启示1 文化小屋
可以通过体育项目
与国外孩子交流
千万别认为体育就是跑步、就是运动身体,那样体育就被狭义地理解错了。借助体育运动的舞台,我们可以在校园给孩子们打开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
这次青奥会的青奥村里,到处都有文化小屋,展现的是世界各国文化。尤其是一些小国独特的文化,要是不到文化小屋,还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文化。而且,若不是这次机会,就连记者也不知道仅南京一座城市居然有那么多与各小国建立联系的姊妹学校。正是凭借这次青奥会,以前联系并不多的姊妹学校建立起了国际联络网,一下子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打开了学校认识世界的一扇国际之窗,这种沟通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前期的沟通和交流之后,国外姊妹学校派人专程来到南京,帮助南京志愿者一起建起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小屋。有的小国蕴涵着大文化,像卢森堡,这个小国的旅游就非常独特。而圣马力诺是欧洲一个如城堡大小的国家,但这个小国却有钱币之国的称号,圣马力诺的文化小屋前摆了一个大水桶,大家用筷子来夹硬币,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吸引了很多人。
列支敦士登是在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小国,只有160平方公里,3万多人口,他们发行邮票非常多,全世界都很喜欢他们的邮票,邮票占20%的国民收入,因此是邮票之国。9名南京太阳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是可爱的志愿者,身穿当地人民族服装,负责介绍这个小国。不少同学说:“参加青奥会,可以亲身和外国朋友去交流对话,可以了解许多外国人,让他们也了解我们。”
在拉脱维亚小屋,人们能看到志愿者用毛线制作的编织品,墙上挂的作品不少是从拉脱维亚邮寄过来的。一位小同学说:“以前我们之间联络不多,通过青奥会,我们的距离感觉拉近了,大家都很兴奋,原来拉脱维亚如此有趣。”在塞浦路斯小屋,各种有趣的娃娃、风景和城市的照片随处可见,还设置了魔法黏土等可以让参加者互动竞争的游戏,志愿者陈蕊穿着塞浦路斯民族服装,给大家介绍魔法黏土,用泥土制作小娃娃,看谁做得更精致。
身穿白俄罗斯民族服装的中国小女孩,在白俄罗斯小屋里制作着陶艺。13岁的志愿者程天纯说:“白俄罗斯制陶和编织早就有了,我们学校与白俄罗斯当地学校有互动,他们专程有人过来帮助我们布置小屋。感觉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对人生也是一种丰富。”
通过文化小屋,一个个陌生遥远的国度,变得如此之近。学校完全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让不同国度的学校和孩子建立联系,北京有一些学校是某些体育项目的传统校,我们可以在暑假或寒假派遣孩子到国外和当地学校的孩子一起比赛交流。
启示2 混搭项目
让孩子忘记竞技投入体育的快乐
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说,这几年越处于体育竞技之中,就越感到似乎自己“远离”体育竞技,越接近“体育本质”,应该说以前我们忽视了体育的教育作用。这不仅仅指体育部门,还有教育部门。
南京青奥会给不少人新的启示,那就是不拘一格设置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项目,反而会使孩子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这次青奥会许多项目均打破了国界、打破了性别、打破了项目界限,混搭项目让孩子们远离竞技,投入到体育快乐本身的氛围之中。
杨扬说:“你们这些跑过那么多国际赛事的体育记者,是否也感到耳目一新,或者说眼花缭乱?这些举措都在传递一些理念,体育除了竞技拼争奖牌之外,还有很多内容,我们是社会人,每个人都要正常生活,都希望世界更好,如果站在世界角度上看体育,体育要体现出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校也可以在一些运动项目中设置混搭比赛,比如在运动会上让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组成一队参与比赛,也可以进行同年级男、女学生混搭比赛,这样的比赛反而更容易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以及对荣誉的追求,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项目上进行改革,设置适合孩子们的项目,而没必要都一样。比如这次南京青奥会,篮球比赛就不是以往的5人制室内篮球,而是三对三篮球和类似全明星赛的定点投篮、3分球单项赛,反而激发了青少年喜欢这个项目。同样道理,我们也没必要把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成和成年人一样,只要孩子们喜欢,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未来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成长得更加快乐。
启示3 亲子套票
让孩子亲自体验
赛场的真实与震撼
杨扬说:“青奥会很多活动就是在不断提醒大家,体育的未来在于对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在这个年龄段出什么成绩,因为青少年是我们世界的未来。在中国社会,青少年缺乏体育运动,教育里面素质教育缺失,体育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恰恰更能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大的潜力去发挥。”
我国有那么多优秀运动员,但是我们仅把他们当作简单的榜样,却不知道让孩子要学习榜样什么,或者说只知道学习那些大道理,而不明白要学习体坛英雄身上的哪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对孩子未来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这也说明我们体坛英雄走进校园的机会还是太少,没有和青年人一起互动。
如今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很自信,但缺少挫折教育,经历真正的痛苦和失败太少,心理素质较差,扛负压力的能力不足,自我单兵生存能力较差。而且,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并不明确,缺乏感恩的素养。
另外,社会各方面将体育竞技比赛和青少年教育割裂开,这是完全错误的。应该让孩子亲自去感受体育带来的冲击。
在南京青奥会,2/3的比赛门票都是亲子票,孩子和父母一起观看比赛,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同时也能感到体育比赛带来的全方位冲击,懂得规矩,懂得去证明自己,懂得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勇敢向前的精神。体育比赛有时就是这样,能让孩子在现场感受成功和失败,感觉到对心灵的冲击,孩子自己肯定会有收获。
学校可以和体育相关部门联系,让孩子们有机会到赛场去感受体育比赛的真实与震撼;同样体育部门也有责任和教育部门合作,让孩子能走进赛场。其实,不要说太大的国际比赛,即便是CBA、排球等联赛赛场以及国内普通的赛事现场,也完全可以带孩子们去实地感受一下,培养兴趣。学校可以和体育部门合作,让学生们多参与一些体育赛事志愿者工作,这是孩子在走出校园之前,难得的和外界沟通的机会。
杨扬说:“实际上无论是赢和输,都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有人生收获。我们有些遗忘了体育很重要的教育功能,而且不止教育这样简单。巴赫主席就说,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其实,体育比赛让大家可以在同一规则下,展开公平的对抗、沟通和交流,这比说教更管用。”(孔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