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規程越加越多 賬目越看越累 

全運金牌榜 沒人算得清(全運視野)

本報記者  薛  原  陳晨曦  李  碩

2013年09月10日07:05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本報記者 史家民攝
  制:宋 嵩

要看懂全運會金牌榜,絕對是個“技術活兒”。3年前的溫哥華冬奧會上,已經有省市代表團獲得了今年十二運會的金牌。兩年前的全國冬運會、去年的倫敦奧運會也是如此。而三大球一金算三金、手球棒球等集體球類項目算兩金,解放軍運動員和地方省市“雙計分”等全運特色,也讓金牌榜的計算更顯復雜。

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原司長吳壽章為這些“隱形金牌”起了個名字,叫“政策性金牌”,“從當時來講,這麼搞是有必要的。”“政策性金牌”始於上世紀90年代,其用意在於確保奧運戰略的實施、整合全國體育資源。但發展到今天,“規程越加越多,老百姓越來越看不懂,這應當納入改革的視野之內”。

“八運會就有人問我,全運會金牌到底有多少枚。我當時開玩笑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相信,也沒人算得清”

從奧運的角度調整全運,始於1987年六運會之后。當時,全運會在奧運會前一年舉行,各省為了全運會傾盡全力,運動員的狀態被提前釋放。1988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戰績不佳,引起人們對全運會的反思,這使得七運會時隔6年之后才舉行,放在了1992年奧運后一年。全運會4年一屆的節奏由此延續至今。

有人將全運會稱為“各省的奧運會”。從這種說法就不難看出,國家層面的奧運戰略和各省層面的全運戰略要想協調一致,存在難以避免的結構和利益沖突。因此,全運會如何為奧運會服務,始終是規程改革的重點。

從1997年八運會開始,按照“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原則,全運會的項目設置進行調整,取消了七運會的9個非奧大項,到十運會實現與奧運會設項的全面接軌(包括冬季項目)。

從七運會開始,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按照1︰1的方式計入全運會參賽代表團﹔十運會上,又加大了奧運會獎牌帶入的力度,1枚奧運會獎牌按2枚計入到全運會參賽代表團。

由於三大球發展乏力,本屆全運會又實施了三大球一金算三金,增設青少年組等規程,希望調動起各省對三大球的投入力度。此外,從七運會開始的運動員交流政策,從八運會開始的解放軍運動員與原輸送單位的兩次計分政策,都是為了解決全運會發展中出現的爭議問題。

2005年十運會時,曾出現遼寧隊柔道運動員孫福明在決賽中消極比賽的情況,這是因為她的決賽對手是解放軍和遼寧兩隊雙計分運動員,消極比賽是為了雙方利益最大化。此事掀起軒然大波,也導致全運會規程中又特意加了一條:在柔道拳擊等項目中,“雙計分”運動員如果和原輸送省份的運動員在決賽中相遇,則不實行雙計分,可視為“孫福明條款”。

如此復雜,難怪看懂全運會金牌榜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吳壽章說,“八運會就有人問我,全運會金牌到底有多少枚。我當時開玩笑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相信,也沒人算得清。”

全運會已經變成了個筐,什麼項目要加強就往裡裝”

即便規程再復雜精密,也有力不從心之時。

本屆全運自行車男子場地團體追逐賽中,山東隊打破全國紀錄,這也是亞洲選手的歷史最好成績,此成績放到今年的世界杯比賽中也可以拿到獎牌。但國際大賽中,中國選手在這個項目上毫無競爭力。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一位國內資深自行車教練說,團體賽需要隊員高度默契,常年配合,“心要用在一起才行”。從全運會上看,不少省份都有一兩個好手,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有作為,“但如果將各省隊伍拆開,勢必影響全運備戰,誰又願意?”要想讓“心在一起”,全運杠杆勉為其難。

本屆全運會力度最大的“三大球條款”的確有刺激作用,在過去的“全運周期”裡,很多省份都開始組建青年隊,本屆全運會上,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好苗子。即便如此,全運會也很難成為三大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河北青年男籃教練員梁達說,全運會4年一屆,對於籃球運動員的成長來說“跨度有點大了”。為了全運會,各省在組隊時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今年剛好18歲的孩子身上,與之相鄰兩三歲的孩子則很難顧及,這自然造成了后備力量“時起時伏”的人為曲線。

同時,規程越來越多,又制造了新的不平衡。棒球界人士就覺得,棒球也應該“一金算三金”。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運動管理中心棒球部長申偉說:“全運會集體球類項目沒有採用同一種金牌計分政策,對其他的球類太不公平。我們國家想要從體育大國成為體育強國,集體球類的表現很關鍵。國家對集體球類項目確實應該有一些特殊的政策,但是應該一視同仁,讓大家均等發展,否則有影響的運動就越有影響,而影響小的運動可能就走不下去了。”

吳壽章說:“全運會已經變成了個筐,什麼項目要加強就往裡裝。”

十二運會首席技術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反對全運會設項的“全面開花”,他說,“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覺得全運會既然是為奧運會儲備人才、提升有影響力的項目水平,一方面要繼續在我國的優勢項目上下功夫,因為這些項目通常職業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影響力大、群眾基礎較好的項目,比如集體球類運動。接軌也要考慮國情,不考慮成本就發展項目是不合理的。”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0日 15 版)

(責編:張帆、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