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評論

北京青年報:全運杠杆難治三大球“疑難症”

記者 王子軒

2013年09月12日13: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全運杠杆難治三大球“疑難症”

這些新疆隊球員的前途讓人擔憂攝影/本報記者 崔峻

72枚沉甸甸的全運金牌,面對中國三大球發展的困境,國家體育總局在全運賽場上,給予了三大球項目最大的“關照”。這72枚金牌也讓各省市體育局投入三大球項目的熱情高漲,畢竟隻要能在自己的參賽項目中取得第三名,就有機會分享一枚全運金牌。

全運硝煙散盡,體育總局為了挽救三大球項目的發展,所祭出的“奇招”究竟效果如何?特別是在推出青年組比賽后,是不是能徹底扭轉三大球后備人才匱乏的不利局面呢?北京青年報記者全運期間,針對全運會對三大球發展的促進作用這一話題進行深入了解,最深的感觸是,雖然體育總局的政策引導力度很大,但效果並沒有之前預想的那樣理想。中國三大球要想真正在未來打一場“翻身仗”,實現振興,還需要除全運會外更多資源的配合,特別是教育資源的配合,堅定走“體教結合”的道路,才可能迎來希望。

全運杠杆”

刺激短期“效益”

本屆全運會首次對足、籃、排三大球項目同時增設青年組比賽,其中足球因為奧運賽制對年齡的特殊規定,兩個參賽年齡組都是青年隊層面。而從“全運杠杆”對各省市體育局投入三大球項目的熱情以及各項目后備人才的增長數量來看,恰好同三大球項目目前在國內的職業化程度高低成正比。足球作為目前職業化程度最高的項目,全運金牌對地方體育局熱情的刺激最大,籃球次之,排球則最弱。

之所以出現這種同職業化程度成正比的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職業化程度越高,職業聯賽開展得越早,對之前我國競技體育的傳統人才培養體系的破壞就越大。足球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職業聯賽開始后,傳統專業隊體制和競技體校人才培養體系早就蕩然無存。而符合職業足球特點的后備人才體系沒能在這期間有效地建立起來,致使后備人才培養工作也遇到了最困難的局面。從上屆全運會開始,體育總局便率先對足球項目設置和金牌數量進行了改革。之前的1989年齡段,足球競技人口已經跌至不足700人,但在金牌的刺激下,本屆全運會1993年和1995年兩個年齡段的注冊球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從不足700人到超過2000人,“全運杠杆”可謂功不可沒。

同樣的局面出現在籃球排球兩個項目中,雖然參賽隊數量和人數都比之前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但籃球適齡人數並沒有像足球那樣出現成倍的增長,而排球作為尚未完全擺脫專業體制的項目,青年組參賽人數增長的數量更少一些。 本報沈陽專電 記者 杜銳

職業聯賽對青訓發展影響有限

后備人才儲備薄弱是三大球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足球可以說是三大球中在職業化進程中走得最遠的項目。根據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准入標准,每家俱樂部都必須擁有自己的青訓梯隊,但是和俱樂部一線隊的狂飆突進相比,青訓體系發展嚴重滯后。

以目前征戰中超的上海上港為例,其源於徐根寶十年磨一劍的“東亞模式”,可見職業俱樂部培養青少年球員需要長期的時間和資金投入。然而職業俱樂部的急功近利,難以容忍這種“放長線釣大魚”的發展方向,更何況還有可能連條小魚都釣不上來。老帥金志揚不止一次地表示,職業俱樂部梯隊成材率相當低,80%至90%都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其結果往往是“種了一棵樹,毀了一片林”。

職業化程度最高的足球尚且如此,三大球中職業化程度最低的排球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目前我國男、女排頂級職業聯賽的參賽球隊各為12支,但大多是依托各地體育局及其下屬體校的偽職業俱樂部。全運會小男排和小女排的設置促使各地加大對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挖掘,但現實情況卻是從事排球的青少年極度有限,不少人更是半途轉行。

各地為了全運會在有限的資源內挖掘人才組隊。令人無奈的是,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球員能夠在全運會結束后進入一線隊參加聯賽的不到50%,大部分人面臨無球可打、無處可去的局面,而在4年后的下一屆全運會中,他們又因為超齡將無法參加。 本報沈陽專電 記者 王子軒

人才匱乏沒有根本緩解

雖然在72枚全運金牌的刺激下,不少省市體育局都由之前“砍掉”三大球項目,變為重新恢復、重建三大球球隊,注冊人口也有一定的增長,但從振興三大球這一角度而言,這種增長並不能根本緩解后備人才匱乏的局面。從目前來看,“全運杠杆”對三大球項目的刺激仍然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全運男足U20比賽結束后,浙江隊日本籍主教練小野剛一方面稱贊全運會這種比賽對促進年輕球員的提高幫助很大,另一方面也明確表示:“目前在中國,類似的這樣競爭激烈、鍛煉價值很高的比賽還是太少了,全運會只是4年才舉辦一次,而在日本類似強度的全國性比賽每年都有。”

同樣的質疑也出現在籃球項目中,遼寧青年男籃主帥郭士強表示,同10年前相比,青年球員的總體數量出現了嚴重下滑,本屆雖然有所回升,但並不能阻止頹勢。“每年參加青年聯賽的就是十幾、二十支隊,一個隊15個隊員,能用的就是這點兒人。”郭士強說。

據了解,目前能夠正常在訓並實力相當的U18男籃的球員全國隻有300多人。而U18教練們則非常關心下一屆全運會有沒有U22的比賽。郭士強說:“如果沒有,這批孩子中個別特別優秀的球員能進一隊,其他人就分配了。”排球項目的情況也差不多,前國際排聯主席魏紀中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目前國內女排球員的注冊人數隻有不到400人。

本屆全運會雖然因為增設了青年組比賽,而讓各省市體育局更重視后備人才的發展,但由於打完全運會之后,這批年輕隊員沒有明確的比賽任務和上升渠道,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將面臨人生的一次“抉擇”:到底是繼續打球,還是去上學?如果沒有更有效的競賽制度和培養渠道來維系,全運會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薄弱人才基礎,很快就將喪失殆盡。 本報沈陽專電 記者 杜銳

校園應成為職業聯賽“蓄水池”

“體教結合”是一個喊了多年的口號,然而在國內的各級校園中,三大球的生存土壤依舊貧瘠。要真正解決三大球后備人才匱乏的問題,必須真正做到體教結合,讓校園成為職業聯賽的“蓄水池”。

國內的高水平教練主要集中在業余體校、省市隊乃至國家隊,每個層次的運動隊都有自己的比賽任務和人才培養任務,於是運動隊和高校就形成了一個競爭關系,而不是合作關系。目前越來越多的好苗子在專業隊與進校園讀書之間選擇了后者,這就導致他們在最好的時間錯過了最專業的訓練。

在本屆全運會20歲以下男子足球比賽中,歷史性進入四強的新疆隊令人眼前一亮。而在之前,新疆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都在與同一年齡段的國外孩子們的較量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新疆足球之所以能夠在各年齡段都有出彩的發揮,和其長期以來健康發展的校園足球大有關系。新疆從小學到高中有上萬所學校被青少年足球普及工程覆蓋,這些學校又有上千名體育老師參加了足協主辦的教練員培訓,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真正做到了聯動。

當然,體教結合並不僅僅是指在青少年球員培養過程中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合作。當青少年球員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們需要在職業賽場有一個上升的通道。校園足球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新疆恰恰面臨這樣的問題。本屆全運會結束后,新疆全運隊就將解散,主要原因便是整個新疆沒有一家職業俱樂部,隻有部分球員能夠有機會去外地職業俱樂部繼續自己的足球生涯。

(責編:實習生 牟鑫馨、張帆)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