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環湖賽2013年第十二屆>>走進大美青海

海子青年詩歌節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蘊

2013年12月31日15:5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海子青年詩歌節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蘊

  新華網西寧12月26日電(記者李琳海)昏暗的燈光,輕柔的音樂,還有正在播放的海子詩歌朗誦磁帶……走入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海子詩歌陳列館,這座擁有青瓦與雕梁的徽派建筑講述著海子與這座高原小鎮的情緣與過往。

  1988年夏,詩人海子經過戈壁上的高原小鎮德令哈,寫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9年,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一座雨水中荒涼的城。”這是海子眼中的高原小鎮。

  時隔24年,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參加大昆侖文化高峰論壇的40余位詩人及學者,走入巴音河畔的海子詩歌陳列館,緬懷這位富有才情的早逝詩人。

  “一首詩天堂花開,一個人塵世結緣。”在海子詩歌陳列館的門框上,詩人吉狄馬加寫下這樣的對聯。

  “德令哈,這座高原小城,海子眼中一座荒涼的小城,今天卻因為海子的一首詩,進入當代人的視野。”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吳思敬說,“太陽、土地、麥地是海子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境,而擁有草原、馬背、經幡、烈日,以及多民族且文化多樣的高原,則觸動了海子敏感而脆弱的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記住了海子!”吳思敬說,“真希望面朝高原巴音河畔的詩歌陳列館,也能使早逝的海子感受到世人對他的緬懷之情。”

  如今巴音河畔,7噸重的昆侖玉原石上,雕刻著海子的塑像,庄重的塑像與其一側佔地1300余平方米的海子紀念館交相輝映。同時,20余首詩作鐫刻在石碑上變成了一部部石書,留在了海子曾經隔窗相望的地方。

  吳思敬認為,從《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七月不遠》等詩作中可以看出,海子曾深深迷戀著高原。

  長期致力於西部文化研究的文化學者肖雲儒說,在這三江源頭,在這具有山性、水性、詩性與莽性的昆侖山下,是德令哈選擇了海子,也是海子選擇了德令哈。

  “這是詩性的生命與詩性的土地互相選擇的結果。”肖雲儒說。

  “如今,無論是建於高原的海子詩歌陳列館,還是位於秦皇島的海子紀念園,身處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人們仍然在尋覓昔日海子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希望這裡能成為海子詩意的棲居,成為人們精神的高地。”他說。

  來自西南財經大學新聞系的學生聞婷說,是海子,讓我了解了青藏線上的小鎮德令哈,曾是歷史上“南絲綢之路”主要驛站的德令哈也因為海子而彰顯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是海子的淚水濕潤了荒涼的戈壁,草原的盡頭長出了夢裡的青稞。”網友風一樣的男人說。

  自2012年起,中國·青海海子青年詩歌節在德令哈市舉辦,高原人用藏語、蒙古語、漢語動情朗誦海子的詩作,呼喚海子的在天之靈。

  海子的名字被歲月的刻刀雕刻在一個城市的廣場。時下,全新的德令哈也在悄然修改著詩人生前賦予這座小城的意境。

  肖雲儒說,這座在高原柴達木盆地、在戈壁灘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娓娓講述西部人的剛強。

  經濟發展后的德令哈人沒有停止文化發展的腳步,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昆侖山交響音樂會、海子青年詩歌節以及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蘊。

  “曾經的荒涼小鎮迸發出經濟、文化齊頭發展的動力,那個海子筆下悲傷的地方亦可用雪域酒歌驅散寂寞。”肖雲儒說。

  幾場雪后,冬日裡的德令哈已是銀裝素裹,高原情人湖托素湖與柯魯克湖旁枯黃的蘆葦還在風中搖曳,仿佛呼喚著這位昔日游子的歸來。

(責編:胡雪蓉、張帆)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