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體育服務更強調體育部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體育發展轉型的關鍵一環,體育部門的理念和手段轉變是否能夠跟上社會期待,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大眾對體育工作的口碑
相對於全民健身這個大眾比較熟悉的提法,“公共體育服務”的字眼和概念,近幾年才漸漸出現。長期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國際大賽的金牌越拿越多,但人們對體育的滿意程度並未同步增長,反而有下降之勢。這種“跛腳巨人”的現象,究其原因,公共體育服務的缺失是重要因素。
近些日子,常聽到體育部門這樣的感慨:怎麼拿金牌心裡有數,怎麼搞公共體育服務,卻有點不得要領。確實,長期以來,體育部門圍繞金牌轉的工作程式已相對固化,面對公共體育服務這個高度社會化的題目,感覺既缺少抓手,又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同時,這也意味著對既有利益格局的突破,需要創新動力,還需要克服阻力。
與全民健身相比,公共體育服務更強調了體育部門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向大眾提供基本體育服務,首先應當“問需於民”,大眾參與運動的硬件設施、軟件配套、社團組織、風險防范等需求,隻有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引導。當前,公共體育資源總量尚且不足,而大眾運動需求已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作為體育發展轉型的關鍵一環,體育部門的理念和手段轉變是否能夠跟上社會期待,未來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大眾對體育工作的口碑。
比如,大型體育場館是全國體量最大的體育資源,一些場館利用率不高也一直為人們所詬病。2013年底,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從創新體制機制、優化運營模式、提高運營能力3個方面深化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力求改變部分場館資源閑置浪費的現狀,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和體育事業發展服務。這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反映體育改革的發力方向。首先,提供公共體育服務不是體育部門一己之力可為,需要多部門協同﹔其二,盤活存量是體育部門當下應著力破解的難題,但未來的發展還要依靠更大力度的結構性改變。要解決老百姓健身場地不足的問題僅靠大型體育場館遠遠不夠,興建簡易方便的社區體育設施,讓人們就近參與體育活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深層次的供需矛盾。
就在歲末年初,江蘇省聯合國家體育總局出台了《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計劃》,計劃在2014年初步建成市、區、街道、社區、居民小區全民健身設施五級網絡,逐步實現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均等化等目標,全力推進成為國內首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
江蘇地處沿海發達地區,雄厚的財政基礎是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底氣,但相關的經驗對於一些欠發達地區尚難完全借鑒。公共體育服務應該有個示范,樹立標杆,也必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切忌辦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歸根結底一句話,既然是提供服務,了解百姓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7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