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契偶遇中國體育代表團副秘書長郭銘玉,自然聊起了臨陣受傷的王濛和於靜。要知道,這兩人因傷無緣索契冬奧會,不但對短道速滑和速滑項目爭金造成很大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中國體育代表團索契之行能夠收獲多少獎牌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聊起王濛、於靜兩員大將的傷情時,郭銘玉對兩人無緣索契冬奧會導致的被動局面並沒過多提及,言語之中倒是替這兩員老將在關鍵時刻受傷導致個人願望難以實現感到深深的惋惜:“在這個時候,最痛苦的一定是受傷運動員自己。外人根本無法想象,王濛和於靜為了索契冬奧會究竟付出了什麼。這個時候,我們不會再盤算運動員受傷給隊伍帶來什麼損失,我們更該做的是給受傷運動員更多理解和安慰”。
換位思考,以人為本。郭銘玉在對待王濛、於靜受傷的問題上能有如此胸襟,著實令人感動。而從這樣一個細節引申開去,我們也不難發現中國冰雪運動管理者正以更具人情味的手段育人才、帶隊伍。此次任職中國花樣滑冰隊教練的趙宏博,談起他當年退役后想復出之時得到冬季運動管理中心領導的指點與支持,至今心存感激。而雙人滑老將龐清、佟健能第四次來到冬奧會賽場,滑雪名將李妮娜能在退役之后重新復出並同樣如願第四次來到冬奧會賽場,想來都與相關管理者默默支持、鼓勵不無關系。
更多尊重運動員意願,更多關切運動員痛楚,不再簡單盲目地一味加大訓練量,不再不擇手段地刻意追求運動成績,這應該視作中國體育的進步,當然也可視作中國體育所依托的社會大環境的進步。而如何正確對待運動員傷病,如何正確看待獎牌實際價值,如何正確引領冰雪運動健康發展,所有與冰雪項目相關的運動員和管理者還需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1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