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索契2月16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 劉剛
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大相徑庭,但可能也會因此產生新的感悟。比如,奧運會的金牌到底有多重?
體育競技的魅力就在於競爭,在頑強拼搏中迸發激情,在公平競爭中提高水平。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不想爭取金牌的運動員也不會是好運動員。不要說是像奧運會這樣的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賽,就是社區、學校裡的體育活動,如果沒有了對名次的競爭、對榮譽的向往,體育活動的持續性和精彩呈度也會大打折扣。
但在索契冬奧會上,我們也會發現,不僅因競賽規則的改變而可能產生不同的冠軍,就僅僅是因為計時精確尺度的不同,也可能造就不同的金牌得主。
比如高山滑雪女子速降賽場上,斯洛文尼亞選手蒂娜·馬澤和瑞士人多米尼克·吉辛同以1分41秒57的成績獲得金牌,這是冬奧會這一項目中首次出現並列冠軍。但假設這一項目的計時像短道速滑那樣,精確到以秒為單位的小數點后3位,那麼這歷史性的一幕就很有可能不會出現。同樣,假如短道速滑的計時,隻精確到以秒為單位的小數點后1位,那麼周洋和沈石溪將並列女子1500米冠軍。
在這一進一退的假設中,你是否會對金牌有一種全新的感受?你是否還會堅持金牌就是唯一?
從奧林匹克的理念上說,金牌並不意味著一切。奧林匹克憲章強調,運動是與生俱來的人權。金牌的產生是體育競技規則使然,是為了激發更大的榮譽感和更強的吸引力。
而榮譽感絕非虛榮心。人類向極限發起的挑戰,那怕是以秒為單位小數點后3位的進步也是異常的艱難。在冰與火的激情背后,是那些一流運動員流淚、流汗,甚至是流血的種種犧牲。
如果沒有了對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體育競技將會平淡無奇,甚至索然無味。由此,我們才能明白,對金牌的追求應當是對頑強拼搏的精神嘉獎,是對人生的激勵。
同樣是獲取奧運會金牌,但雅典奧運會上的劉翔和本屆冬奧會上的張虹,都瞬間成為萬眾關注的焦點,不僅是因為他們在基礎大項上的突破,也是因為他們實現了幾代人追求的夢想。試想,如果有一天中國足球奪得奧運會或世界杯的冠軍,那將會產生怎樣的震動!
中國社會在發展進步,金牌觀念也在發生變化。100多年前,奧林匹克人人能參賽的理想傳入中國,一句“我能比呀”,不僅是翻譯的結果,更反映當時中國人渴望被平等看待的心情。但當劉長春代表中國首次踏上奧運征程的時候,外部世界並沒有多少人拿中國當回事,直到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那一聲槍響、楊揚在鹽湖城冬奧會奏響國歌。
那時,金牌體現的就是實力提升,是中國自覺融入世界的象征。如今中國人的夢想向更廣闊的天空飛翔,對群眾參與程度高或是觀賞性強的體育項目,提出了更多、更大的要求。比如在國內大中城市悄然興起的冰球,融合了技巧與冒險元素的U型場地,不知催生了多少花季少年的時尚夢想。盡管有些冰雪項目我們目前還並不熟悉,在國內開展還有種種局限,但它們的潛力卻是巨大的,利用市場化手段完全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體育結構性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對金牌份量的重估,這無疑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將為中國體育深化改革注入更強大的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