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4年索契冬奧會

發展冬季運動 中國該如何破冰?

人民網記者 季芳 劉碩陽 馬劍

2014年02月22日00:31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2014年索契冬奧會已經臨近尾聲。在為期17天的比賽中,中國運動健兒奉獻了不少驚喜,但中國與冰雪大國的差距也時而顯現:在越野滑雪等基礎大項上,中國選手的水平依舊不容樂觀,中國“冰強雪弱”的發展格局也並沒有多少轉變。“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冰雪項目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趙英剛直言。

難題一:氣候條件令場地難覓

難點:對於中國來說,冰雪運動是舶來品。歐洲很多國家的氣候都很適宜滑雪運動的開展,而我國隻有東北三省和新疆等少數地區具有滑雪的氣候條件,而且滑雪場地從數量到質量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東北地區冬季過低的氣溫也會對運動員訓練產生影響。

解題思路:雪上項目容易受到氣候和環境的制約,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制約中國雪上項目開展的一大瓶頸。國內近幾年興起的滑雪熱潮帶動所建成一大批滑雪場,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和華北的部分地區。不過這些雪場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滑雪場具備了讓國家隊訓練的條件,有些隻能滿足大眾的一般性滑雪需求。所以,雪上運動的開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不過在這些地區,冰雪文化的根基比較厚實,人們對於滑雪、滑冰的熟悉和喜愛程度要高於其他地區,所以,我國目前的雪上運動選手幾乎全部來自於東北地區,他們對當地的氣候條件也更為適應。

與滑雪相比,冰上項目在室內進行,對氣候條件依賴性較低,也更容易成為推廣冰雪運動的“突破口”。中國代表團副秘書長、黑龍江省體育局局長郭銘玉認為,以往一談冰雪運動就是在北方,這個概念是不對的。“一些冰上項目非常適合南方地區參與,而多地區的參與如果能夠形成良好的競爭格局,也將使中國冰雪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

自2011年起,上海相繼舉辦了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個項目的多項世界比賽,引起了熱烈反響的同時,也使得多年來成效並不顯著的“北冰南展”發展規劃在上海“破冰”。有了頂級滑冰場的上海,也開始對未來冰雪運動的推廣進行規劃:讓參與冰雪運動的群眾數量每年有20%的增長﹔在2016年全國冬季運動會時首次派出一支本土培養的、以學生為主的隊伍赴新疆參賽。

深圳等一些南方城市,滑冰俱樂部近幾年的發展同樣迅速,報名的人數不斷增加。“南方地區對於冰雪運動的關注和開展不僅僅是增加了冰雪運動的場地,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有條件參與到運動中來,客觀上拓寬了后備力量的選材面。”前花樣滑冰運動員陳露說。

難題二:冰雪專業人才難尋

難點:縱觀整屆冬奧會,中國隊雖然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項目中具備集團優勢,但在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兩項等“基礎大項”中基本沒有競爭力。新增的12個小項,更是有半數都沒有開展。相關項目運動員的缺乏,則是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與運動員缺失相比,教練員等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也難稱理想。此次征戰索契冬奧會,中國軍團的陣容中共有10名外籍教練員,為歷屆最多,這多少也是目前國內高水平教練員短缺的一種無奈表現。而越野滑雪隊教練李曉明則表示,連哈薩克斯坦越野滑雪隊專門負責為雪板打蠟的就有5人之多,而他1人則又當教練又打蠟,“我已經50多歲了,實在干不動了。”

解題思路:“越野滑雪就像田徑一樣,是雪上項目基礎大項,是衡量一個國家冬季運動的重要指標,但在中國從事這個項目的運動員卻少的可憐。”李曉明說,“全國越野滑雪的教練加在一起也不到20人。”

運動員和教練員短缺,也是中國冰雪運動發展式微的一種表現。郭銘玉認為,目前我國冬季運動在后備人才培養方面,還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有操作性的方法和政策。尤其是雪上項目,這一點則更為明顯。索契冬奧會的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賽,中國隊此次隻派出了寧琴一人參賽,而一名外教、一名翻譯、一名運動員的3人參賽陣容在所有參賽隊伍中也算得上“小規模”。

對於這項在國內開展不過六七年的項目來說,加拿大金牌教練克勒夫在隊伍備戰索契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過他每年隻在中國待不到1個月的時間,隊員們的訓練也隻能受制於此。想要在索契冬奧會后更上一個台階,必須要解決高水平教練員的短缺所導致的發展停滯的問題。不過,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任洪國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還要按照項目規律一步一步來,著急不得,“我想等寧琴這批運動員成長起來以后,到她們退役的時候,我們又會多出一批熟悉這個項目的教練。從這個意義上說,寧琴的出色表現對這個項目的長遠發展也非常有好處。”

高水平教練帶來的也許是項目水平的“跨越式”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先進的訓練理念、思維方式也許會影響到幾代運動員。中國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需要從外教那裡汲取“營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隊伍。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冰雪運動中能達到這樣良性循環的項目還不多。奧運冠軍趙宏博即將從中國花滑雙人滑“教父”姚濱那裡接過“教鞭”,展示自己的執教才能。由於對項目自身有著良好的理解和觀察,對於隊員們未來的訓練,他已經做出了細致的規劃,“明年在隊員們具備能力的時候,我們打算挑戰世界最高難度,拋4周和捻4周,再加上兩組三周,其他動作也要穩定,這樣我們的難度對其他國家的選手也是個威脅。”

難題三:冬季項目缺少文化積澱

難點:“相對來說,我國對冬季運動的重視程度比較有限,而且重點主要放在一些在奧運會能夠立竿見影出成績的項目,”郭銘玉的話,多少道出了中國冰雪運動發展中的無奈和不和諧。冬夏運動重視程度有差別,冰上、雪上項目發展不平衡,這樣的態勢已經持續了不短的時間。大多數的雪上項目,中國選手很難在短時間彌補實力上的差距,而成績上的落后也導致項目的發展更陷困境,愈發不受關注、少人問津。

解題思路:李曉明認為,想要解決這個“怪現象”,目前還應該發揮競賽的杠杆作用,調動更多有條件的省市,都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如果能夠把越野滑雪這樣的基礎大項放在全運會中,各個省也許就會重視起來。”

不過,競賽杠杆並非萬能,金牌也不能當作一個無所不能的“指揮棒”,這種方式,或許可以一解冰雪運動發展的“燃眉之急”,卻並非“長遠之計”。

在郭銘玉看來,歐美等國家冬季項目開展得好,最主要是冰雪運動的普及程度遙遙領先於中國,“人家的小孩剛會走的時候,可能就開始跟著父母學習滑雪滑冰,而老年人隻要身體允許,也依然在冰場上陶冶情操、尋找樂趣。”

索契冬奧會的雪場上,經常可見參加過5、6屆冬奧會卻至今仍活躍在運動場上的老將,也不乏兄弟姐妹舉家上陣,同時登上領獎台的場景,他們成績的取得都是源自於對冰雪運動的熱愛,也包括家庭氛圍的影響。

在北美和歐洲等地,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冰雪運動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我要玩”,而非“要我練”,也許就是中外選手之間最明顯的差別之一。

文化的積澱需要時間。郭銘玉認為,目前中國的冰雪運動還不具備這樣扎實的基礎。不過近些年,民間的“大眾冰雪熱”在持續升溫,也讓他感到欣慰。“開展冬季運動,需要從培養興趣出發。如果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教室,走到戶外,享受冰雪運動的樂趣,中國的冰雪文化或許能逐漸生根發芽。”(本報索契2月21日電) 

聯系本文記者

季芳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張帆、楊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