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滾動

“筑夢足球2014”之二:深耕校園 固本培元

本報記者 陳晨曦 李 碩

2014年12月09日07: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深耕校園 固本培元

  宋 嵩繪

  對已經大張旗鼓推進6年的校園足球而言,2014年顯得不同尋常,也注定意義非凡。在這一年年底,此前由體育部門主導的校園足球劃歸到教育部治下。

  根據11月底舉行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公布的數據,參與校園足球的城市由2009年的46個發展到如今的132個,參與學校由2026所增加到5089所,注冊的學生球員達到19萬人,校園足球覆蓋人口270萬,每年校園足球的各種比賽場次達10萬余次。數字固然令人欣喜,但校園足球推廣產生的實際效果和輻射效應還有待評估。

  未來3年,教育部的目標是將參與校園足球的中小學數量再增加3倍,達到兩萬所,校園足球人口累積至2000萬。但比數字增長更讓人關注的,是如何在深耕中搭建起完整的校園足球體系,並營造出一個適宜足球在校園生根發芽並能孕育出參天大樹的優質環境。

  四級聯賽 初中階段遇瓶頸

  在教育部的“校園足球計劃”中,逐步建立健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級足球聯賽體系成為改革方向之一。“這是校園足球的主體,在這個(四級聯賽)基礎上,我們會有一些孩子成長起來”,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很看重賽事的作用。的確,能夠貫穿教育始終的賽事設計,就像一條驅動校園足球不斷運轉的主軸,帶動效應不可忽視。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有足球特長的小球員能夠從小學一直踢到大學畢業,也會給對孩子踢球持觀望甚至反對態度的家長吃顆“定心丸”。

  目前,校園賽事體系的貫通尚有梗阻,初中成為發展的瓶頸。與方興未艾的小學聯賽相比,初中聯賽還遠沒有形成規模和系統,很多在小學已經練得有模有樣的隊伍,在畢業后被拆散,再加上學業負擔重,所在初中又缺少足球氛圍,孩子們在小學裡打下的基礎就會慢慢荒廢。2014年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裁判長周群力不無憂慮地說:“到了初中之后,足球場地變少,很多校長也不支持,算是比較薄弱的一環。”

  賽事數量不足也是很多校園足球隊面臨的問題,一年隻踢十幾場正式比賽的球隊不在少數,而日本一支青少年隊伍一年的比賽數量基本都超過50場。對此,廣州富力足球學校校長洪友強深有感觸:“13歲以下的全國性或者地區性的正規賽事幾乎沒有,很多是通過民間渠道互相打一些教學賽,正規的比賽少,高水平的比賽更少。我們有時候約其他學校打友誼賽,但校長不同意,擔心球員受傷。”

  一旦四級聯賽可以真正順暢地運轉起來,比賽的數量應該會有很大程度提高,但要想實現“小學不出區、初中不出市、高中不出省”的賽事布局,規劃更需科學合理。今年夏天,北京市運動會一場男子丙組(13歲以下)足球比賽踢出了0︰47的驚人比分,如此實力懸殊的比賽,也失去了鍛煉價值。對此,國奧越野足球俱樂部總經理蔡偉提議,搞校園足球聯賽可以先在一個區域內建立水平相當的4支校園足球隊,相互之間打聯賽來帶動其他學校的發展。等形成了足球環境,可以再建立4支低級別的隊伍,採取升降級制度,形成合理的競爭機制。

  在四級聯賽體系中,已經運行15年的大學生足球聯賽最為成熟。“大學生足球聯賽是四級聯賽的最高點,聯賽紅火可以讓學生看到踢球有未來,從而帶動下面三級聯賽的展開。”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競賽管理部副主任趙俊杰希望能有更多大學參與其中,“穩定的賽制、合理的分組和經費的保障是吸引各大學的重要因素,現在教育部批准了更多學校可以招收足球類體育特長生,這無疑是一大利好。”

  上升渠道 體教藩籬成阻礙

  “當時我們設計校園足球體系是‘兩條腿走路’。在校園裡搞足球,如果專業隊要你,有發展空間就走專業道路﹔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足球技能,也不會耽誤學習,可以正常考學。” 中國足協女子部主任、全國校園足球辦公室原副主任陸煜表示,“校園足球,校園放在前面,孩子要在校園接受完整的教育,足球只是其中一門課、一種技能。”

  在現實中,這“兩條路”卻延伸成了無法交叉的平行線。由於校園聯賽不允許在專業隊注冊過的球員參加,對那些有天賦的孩子來說,這意味著進了專業俱樂部,就不能再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上大學。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兩種模式讓這些足球苗子在未成年時就必須面對踢球或上學的兩難選擇,這是一次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但無論結果如何,沒有誰是贏家。

  崔宇是中國人民大學足球隊的左后衛,正在新賽季大學生足球聯賽拼搏的他回顧十幾年的踢球經歷時,常感慨自己的幸運,他利用足球特長從人大附小一路升到人大附中再到人大。“其實一直有機會走職業的道路,從小就有俱樂部來邀請我進入梯隊,但仔細考慮后還是決定念書,畢竟出路更廣。”崔宇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競技體育和職業賽場的高淘汰率讓學生球員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失去了讀書這條退路之后。

  相比之下,日本青少年足球的“兩條路”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大學生足球聯賽的水准相當於日本二級聯賽(J2)的中游水平,受益於嚴格的教練等級評定制度,學生球員完全可以在大學接受高水平教練的科學訓練,並依然有機會到俱樂部效力,上大學和踢職業並無矛盾。

  教育部門主導校園足球,在政策執行、球員升學、資金投入等方面更有優勢,但體育部門也不能袖手旁觀。在教練培養、技術輸送、業余訓練等環節,中國足協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應該充分參與。陸煜說:“(體育和教育)兩個部門應該定期坐在一起研究,把優勢形成合力。”體育和教育系統人為制造出的種種藩籬,應該在發展校園足球這一共同目標前徹底消除。

  培育人才 急功近利是大忌

  “你知道北京國安隊的趙和靖吧?他就是我們學校的。”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上,重慶七中的小球員總喜歡如此介紹自己的學校。在他們眼中,從自己中學的球隊走出一名全國知名的職業球員,是一份榮光。

  隻可惜,職業賽場上類似趙和靖的例子實在太少,而且,尚顯貧瘠的校園足球土壤要成為足球人才培養基地顯然為時尚早。人口基數增加,並不意味著中國足球的現狀就能很快改觀,由量變到質變,需要耐心也需要積澱。如果帶著急功近利的目的拔苗助長,隻會給十分脆弱的校園足球生態帶來更為嚴重的破壞。校園足球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普及,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參與人數的增加,涌現人才自然水到渠成。

  事實証明,校園足球如果訓練得法、發展得當,完全可以成為足球人才培養的渠道。天津足協校足辦主任施連志說:“全國U12(12歲以下)足球錦標賽,隻有天津、深圳、梅縣、鹽城4個隊來自校園,其余20支隊全是職業梯隊,我們最終獲得第七名,這個成績相當不錯,各方評價很高。我們沒有集中,就是周六、周日訓練,老教練為此付出了很多。如果適當增加訓練時間,這些孩子成長空間會很大。”重慶七中的校隊實力也在同城的同年齡段俱樂部梯隊之上,隊員徐博煜表示:“球隊只是在每天課后訓練,文化課一點都沒有落下。”人大附中足球隊教練裴增自信地表示:“我們的隊伍如果保証每天兩小時的訓練,多出去參加高水平的比賽,和頂尖水平的俱樂部梯隊是有一打的。”

  歸根結底,校園足球的本質目的並不是發掘中國足球的扛鼎之才,而是培養廣大學生的足球興趣,讓他們在訓練和比賽中養成團結奉獻的精神,懂得尊重規則和對手,並形成終身受益的鍛煉習慣,在這樣的過程中,涌現出的“好苗子”可以擁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和通暢的升學渠道,這才是校園足球的意義所在。陝西志丹縣校園足球發起人丁常保說:“要樹立校園足球是一項素質教育的思想。足球培養的是健康的體魄,崇高的團隊榮譽感,希望不要一味用考核對校園足球進行評定。如果因此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負擔,這絕對不是我們的初衷。”

  在各方合力之下,校園足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不需要外熱內冷的表面文章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短暫激情。持之以恆扎根校園的行動與決心,彌足珍貴。

(責編:林露、熊旭)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