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都是CBA聯賽打得火熱的時候,這個賽季CBA為2014年的冬天增添了更高“熱度”:中國籃協曾經在聯賽還未過半時公布了一份統計,無論是場均上座率還是電視轉播收視率,抑或是收視總人數,都比上賽季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熱度”來源還有這個賽季的CBA亂象,如果冷靜地分析這些亂象,其實你會發現,與過往相比,幾乎沒有任何新意,哪個賽季沒有裁判吹罰的爭議?哪個賽季沒有發生球場暴力事件?就連消極比賽這種事,也曾經在CBA歷史上出現過。CBA林子夠大,鳥也夠多。
但,這個賽季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如此多的亂象,接連不斷地發生,儼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在CBA20年歷史上是罕見的。在CBA第20個年頭,一個正在邁向全面“管辦分離”的過渡賽季,這些亂象的發生會迫使“管辦分離”的步伐加速嗎?
何時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觀念?
無論是本賽季出現的總經理大鬧記錄台、追問裁判﹔還是消極比賽,違反體育道德與體育精神﹔抑或是接連不斷的沖突、打架等暴力事件,追根究底是管理層、教練與隊員感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於是採用各種極端手段,來達到一個“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的類似魚死網破的效果。雖然他們也必定知道這些行為會使得CBA形象受損,但在認識上還是停留在“自家各顧自家事”的階段,為了在“叢林法則”中生存,甚至於不惜“互捅刀子”。
與之對比,在NBA完全不是這樣,這不是說NBA沒有球場沖突、打架等暴力行為發生,但NBA各個球隊則有明確的“利益共同體”的觀念,並有完善的機制去保証各個球隊的利益。所有30支球隊就像是NBA的“子公司”,NBA就是所有人的“飯碗”。正因如此,雖然也有類似小牛隊庫班這樣的性格老板存在,但是卻幾乎沒有老板、總經理砸NBA牌子的事情發生。
NBA有的則是一旦有了害群之馬就馬上清除,以避免NBA品牌進一步受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之前快船隊老板斯特林因為種族言論事件而被迫出讓球隊的事情,這是所有NBA老板投票決定的結果,因為他們知道有斯特林這樣的老板存在,這不僅會讓快船隊受損,整個NBA同樣如此。
為何球隊不能真心維護CBA品牌?
說白了NBA就是一個將利益最大化的聯賽,老板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NBA盈利,也就是為了自己盈利,因而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維護NBA這個品牌。可CBA是有所區別的,除了球隊盈利外,這個聯賽還肩負著為國家隊培養、輸送人才的重要目的,而籃管中心的身份既是組織者又是經營方。
而對於各個CBA球隊,他們雖然每個賽季結束后也會得到聯賽“分紅”,並且這個數字基本上會逐年增長,上賽季超過了1500萬元,但他們會覺得這些只是對於球隊巨大投入的一部分回報而已。而由於籃管中心既有組織權又有經營權,球隊並不認為CBA這個招牌真正屬於自己,所以也就不會用心地維護這個聯賽品牌。
按理說,CBA如今能獲得如此高額的贊助費用——每年4億元左右,應該有著非常不錯的品牌美譽度,但恰恰相反的是,這個賽季CBA的品牌美譽度低到了谷底。而這種不對等反映出CBA在目前階段亟需品牌維護,這絕非是籃管中心的事情,而應該是CBA所有球隊共同的事情。
亂象叢生能否使
“管辦分離”加速?
本賽季CBA亂象頻出,籃管中心四處滅火,可這絕非是長久之計。以往CBA聯賽水平還未發展到如今的地步,籃管中心還可通過局部小的調整來解決問題,但如今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話,恐怕遠遠不夠。目前來看,“管辦分離”可能是目前可預見性的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事實上這個賽季是CBA全面“管辦分離”的一個過渡賽季,裁判這塊兒作為一個“試驗田”已經先單獨分割出去,他們歸屬於裁判管理委員會管理。可由於CBA裁判隊伍的發展情況、管理機制尚在摸索,以及長久以往積累下來的裁判問題,這樣的嘗試效果如何,到目前為止還不好輕易下結論。
而如果從下賽季開始CBA能全面“管辦分離”,CBA公司成立、更多專業人才融入,專業團隊建立,用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而不再像是這個賽季由於CBA、WCBA賽程緊密,籃管中心已經明顯人手不足,疲於應付。全面“管辦分離”后,籃管中心的責任將隻負責國家隊、社會籃球、女籃聯賽等內容,這樣的減重會使得他們可以有充足的精力與人手來做好這些方面的內容。
如果到時回望這個賽季的種種亂象,是否會產生CBA亂象迫使“管辦分離”加速的感覺?這是我們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