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综合

是傲慢还是偏见 关于李娜那些事儿的真相(图)

孙嘉晖

2013年07月05日08:3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孙嘉晖

■本期嘉宾

广州开发区国际网球学校校长 陈 祺

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记者 梁晓路

随着李娜止步温网女单8强,近一个月来关于“李娜的那些事儿”的争议也告一段落,从法网输球后抛出“三叩九拜”论,再到温网反讽记者“还有脸坐在那儿”,娜姐在球场内外都相当火爆;一时间,她本人、媒体和球迷三方卷入热闹的全民大讨论,个性与任性、职业与业余、尊重与偏见、严谨与口无遮拦、纯竞技和寓教于体……争议话题的外延无限扩大化。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科班出身的学生,李娜在与媒体同行的互动当中显然没有表现出“内行”和“职业”的一面;媒体在报道李娜的过程中有无过滤背景信息、断章取义?本期三言二拍,记者邀请到正在英国伦敦采访温网的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记者梁晓路以及广州开发区国际网球学校校长陈祺,笔者近年来也多次采访李娜,通过几位近距离接触过李娜的人,还原那些备受争议事情的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娜。

场景一:新闻发布厅

法网发飙抛出“三叩九拜”

5月30日,在201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二轮比赛中,赛会六号种子、中国选手李娜以1比2负于美国选手马泰克,止步第二轮。这是李娜自2006年参加法网比赛以来的最差战绩,而李娜以前的战绩是至少进入第三轮。图为李娜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5月30日,李娜法网第二轮意外出局。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情绪激动的中国金花面对记者“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的惊人之语。

孙嘉晖:当时看到这则爆炸性的新闻,我感到震惊,特别是新华社发现场实录,似乎传递出异于往常的声音,李娜习惯性的“反问式答记者问”被彻底激化,并搬到大众媒体的平台上接受公众的评判。

梁晓路:我觉得,中国运动员职业化还没有到特别成熟的地步,外国有比较成熟的团队,处理这样的问题很有经验。李娜处理的方式很直接,针锋相对;国外运动员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选择不回答或一两句带过。在此过程中,双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李娜的情绪被激化。

孙嘉晖:本报记者杨敏当时就在新闻发布厅,目睹了现场发生的一切,并将新闻实录刊载,客观地再现了现场的对话和容易被忽略的语境、气氛。我和提问记者有过沟通,首先他没有主观恶意,也不会选择李娜输球的时机落井下石;随后,我也和其他现场记者进行过交流,大家都觉得提问没有任何问题。当时,国内媒体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派批评李娜,而另一派则声讨记者不专业。但这些声音往往是选择了立场后的“断章取义”,个人情绪比较浓。我觉得记者只要没有主观恶意,有提问的自由;而李娜也有选择回答方式的自由,显然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陈祺:我跟李娜已经认识将近20年,对她的成长轨迹非常了解,在广网公开赛期间也多次跟她打交道。李娜的性格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来造就了她在国际大赛上的佳绩,二来又导致她和媒体交恶,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不懂得尊重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尊重。

孙嘉晖:记得在2011年“李娜和朋友们”国际网球精英赛的赛前发布会上,当着桑普拉斯、莫亚和利斯基以及海内外数百名记者的面,李娜在回答一位记者有关“你在德国冬训的情况怎样”时,居然只冷冷地说了三个字“打网球”。如此大牌,新科法网冠军没有一点风度,也让记者和桑天王颇感尴尬。

武汉体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说,李娜是学新闻的,但我认为,李娜误读了媒体。她的教练卡洛斯看待这个问题非常透彻,没有媒体和中国球迷,就没有李娜的今天,因为她所代言的产品,消费者基本上在国内。李娜不懂媒体,有人说她面对中外媒体时“区别对待”,事实上,西方媒体的两个特征是:提出质疑和揭露弊端。所以,中国媒体就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站在李娜一边不对,批评她也会受到大批球迷的质疑。

场景二:电视采访区

温网说笑再爆“有脸坐那儿”

李娜在温网的“娜”表情

在打入温网8强后,李娜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再爆惊人之语,谈及法网“冒犯”她的记者时称:“居然今天神奇般地还看见那个人了,他还有脸可以坐那儿,我觉得这是最神奇的地方。”

梁晓路:李娜说这番话时我就在现场。当时正式的采访并未开始,但是我们已经开机拍摄了,李娜是在聊天时说那番话的。现场气氛很融洽,大家一笑了之,我在剪辑片子时就当是花絮编进了新闻,并没有太在意。没想到第二天互联网上开始联系法网“三叩九拜”爆炒这件事情,这绝不是在抹黑李娜,只是我们没有预计到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事后,李娜的团队并没有做出反应,可能他们觉得的确是她自己说的。

陈祺:媒体人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她进行“心理按摩”,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她都会受到舆论压力;我觉得,在报道李娜这件事情上,媒体应该担负起责任,要有个主流的方向,不能需要时把她捧上天,成绩不好时把她踩下去。

孙嘉晖:据我所知,采访李娜的记者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很多不明真相的球迷声讨并要求该记者离职。我跟随李娜采访多年,很清楚这个圈子中的“规则”,真正能做到客观公正报道李娜的人非常少;一来,长期跑网球的人习惯了李娜的话语方式,经常在赛后发布会上遇到“被呛”的场面,已经不认为这是新闻了;二来,有些网络媒体和李娜属于朋友式的合作关系,维护李娜无可厚非;再者,平时有些偶尔来采访一次的记者,对网球不太了解,也不愿蹚这摊浑水。只有对网球有了解又能置身事外的记者才能洞悉这一切,及时提醒李娜调整姿态,这是在帮她。

梁晓路:我之前多次采访李娜,老实说,她这次(应对媒体)的表现很让我惊喜,在我们采访期间还是很友好的,她很聪明,知道记者想要什么,会让你“交功课”。或许是之前和媒体发生过一些事,她对记者的提问有疑虑,你发问,她的回答会比较谨慎,有时舆论也不该抓着这个小辫子不放,把问题放大化。

陈祺:李娜性格的成型有其深层次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赛事资源、体育明星太少,再多一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李娜的价值是通过媒体实现的,如果没有媒体这个链条,就没有李娜的今天。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对她要求太高了。有时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运动成绩和我们想要的东西挂钩了,而她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至于媒体和球迷产生了很多误会。

场景三:武体科技馆

外热内冷遭质疑“不懂尊重”

去年9月,李娜携自传《独自上场》走进武汉体院,与近千名热情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世界。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刊物发文解构了李娜和院长张德胜是如何“过招”的。期间发生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李娜的形象大打折扣。有评论说,这充分暴露了,李娜没文化、没教养、没有社会责任感。

梁晓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也许这只是李娜团队的疏忽。其实,李娜面对电视镜头时还是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的,但有时又是另一个样,可能是心态不同吧。我认为,李娜的言论和表现与素养、文化无关,是跟不够职业化有关。

孙嘉晖:据我了解,这次见面会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情况。比如,围绕在李娜周围的团队,对主持人提问的范围作了严格的规范,不准涉及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在他们提出的献花环节,将学生粗暴地推向一旁(因为事前忽略了李娜对花粉过敏)等。

陈祺:李娜可以说是中国网球的使者,开创了新纪元。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圈子不是放大了,而是越来越小,这对于她的性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其实,按照她的个性,很多事情都没有错,但公众的要求不同,会认为她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

梁晓路:她认为自己“单飞”了,成败只和团队有关,无须向谁负责和解释,我想这只是竞技层面的解读,或许李娜和她的团队应该更多地关注、融入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吧。

孙嘉晖:我感觉李娜已经成为“摇钱树”,在短暂的职业生涯巅峰期,她需要创造更多剩余价值,有时她也是身不由己,而且不排除其身边的人蒙蔽、游说她,导致其做出不恰当的举动。李娜团队在关系疏导、公关辅导等方面没有给她带来有价值的东西,看看姚明刘翔应对媒体的技巧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益、良好口碑,我们就会感觉到,李娜团队相当失败。

陈祺:李娜、孙杨等中国体育明星遭遇到不同的“危机”,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这是中国运动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失的,现在需要补回来。我们可以将李娜和日本网球老将伊达公子以及网球天后格拉芙进行比赛,不难发现,她们之间还是有较大不同的。伊达公子上次到我们网校训练,她结束训练后愿意花40分钟为球迷签名,恭恭敬敬,令人印象深刻。伊达公子在日本的地位就像李娜在中国一样,但人家表现出的亲和力、责任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责编:杨磊、张帆)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