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张子扬)“校园足球这些年走过的弯路,显然是我们对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有些小学校长宁可‘圈养’孩子,也不愿(因踢球)出了问题去负责任。”
中国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调研员王龙龙是在2013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开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发出此番感慨。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目前,全国已有124个布局城市、试点县,近5000所大、中、小学270多万名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年均比赛约10万余场。
官方希望,校园足球既是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实践,亦是体教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益尝试。
王龙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校园足球已走过4年,但我们总结出很多失误,尤其是校园足球发展是不是符合足球发展规律,培养体系是否符合人才发展规律,不是哪个官员、教练能左右的。
在谈及学校开展足球所遇到的困难时,他表示,“学校里的老师其实愿意开展这个项目,但他们最怕遇到安全问题。尽管现在学校制定了体育课程相关的保险,但一旦遇到问题,学校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以至于有些校长说,宁愿对学生‘圈养’,也不愿意出了问题去负责任。”
他说,“从现在来看,孩子们体质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从事和关注体育多年,王龙龙深知足球不像其他项目,在短期内通过苦练能出成绩。他说,足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尤其能培养孩子们的对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球场上摔倒、爬起的精神。
这位官员举例说,现在有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同室操戈”,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缺少体育精神这方面的培养。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对人的培养,不管在何时,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是完全连在一起的,无法分开。”
王龙龙说,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做校园足球,其实是国家对整个青少年体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足球发展,不是为了几年、十几年后能拿到冠军,而是要真正提升我们民族的素质,使每个孩子想参与的天性得到发挥,使每个家长让自己孩子参与体育的愿望充满信心。”
王龙龙希望,如果把校园足球开展好,形成一个很好的联赛制度,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了。“至少,会给孩子一个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