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滚动

“周洋式”重生并不少见 曾被普遍认为状态极差

2014年02月18日09: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周洋式”重生并不少见 曾被普遍认为状态极差

  距离周洋在索契冬奥会上夺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的激动时刻已过去两天,中国代表团从最初的喜出望外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索在周洋撼动人心的“重生”背后,有哪些因素是值得中国体育界深入探究和思考的。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昨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运动员培养上实现夺标、育人合为一体,就可以诞生像周洋这样彰显生命力的强者;倘若夺标与育人分离,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有可能成为生存弱者,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在中国竞技体育史上并不少见。

  周洋是吉林省运动员,2011年,因受中国短道队连续发生打架、内讧事件的影响,竞技状态大幅下滑。宋继新回忆,“当时,周洋的竞技状态已经非常差。可以说没人看好她再夺奥运金牌。”

  宋继新表示,如果用中国竞技体育惯有的评价标准去评价那时的周洋,她已经成了一个“废人”,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队,如果放弃她,也是合乎中国竞技体育逻辑的。但中国短道队和吉林省体育部门都没有用“最省事”的方式对待周洋——给她安排一条出路然后不再管她,而是采取措施帮助她重新振作。

  宋继新介绍,“依照周洋当时的竞技状态,国家和地方两级体育主管部门都不再对周洋夺取奥运金牌或奖牌抱任何希望,可以说,两级体育部门之所以‘挽救’周洋,绝不是因为中国队、吉林队仍希望周洋在大赛中‘夺标’,而是因为不能坐视一名优秀运动员、一个年轻的孩子困在人生的迷茫中就此沉沦。周洋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国家不能只把她当成一个夺取运动成绩的机器,她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体育部门有责任帮助她走出人生困境,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和信心。”

  2012年年初,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吉林省举行,周洋作为吉林的奥运冠军运动员,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关注。当时有人认为,无论周洋状态如何都应当参赛,但吉林体育局认为,如果让周洋在极差的竞技状态下参赛,一名昔日的奥运冠军竟在全国比赛上输得体无完肤,无异于把周洋推向信心进一步被击垮的深渊。因此,吉林当时没有选派周洋参加,但也没有因为她不是参赛队员而冷落她,宋继新回忆,“吉林在冬运会开幕前举行的参赛运动员动员大会上,仍安排周洋坐在运动员第一排,同时,仍号召全体运动员向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学习。这都是为了鼓励她重新振作,我记得那次大会之后,周洋说她很感动 。”

  吉林籍的著名自行车运动员郭爽曾跟宋继新说过一番话,给后者留下深刻印象。郭爽长期在国外接受外教训练,她对中外教练员的差异有很深的感受,她认为,外教的明显特征是擅于用言行去温暖、激励运动员,“在我吃饭时,外教就坐在我身边看着我把饭吃完。”外教像父亲一样关心着郭爽的饭量和她吃饭时的情绪,以此判断郭爽的训练状态,这种细微处见真情的举动,在中国教练员和体育管理者身上很鲜见。

  “夺标与育人相结合。这句口号在中国竞技体育圈已经说了很久,但落到实处却很难。”宋继新表示,对于中国的很多体育管理者和教练员来说,把运动员当作夺标机器,忽视育人环节的做法已经固化。

  因为把运动员当作夺标机器,忽视育人培养,许多运动员在从事多年的专业运动训练后,除了运动能力再无一技之长,一旦退役就因文化素质不足、二次就业困难,立即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还有很多像周洋这样只是暂时陷入竞技生涯低谷的优秀运动员,因为对运动队而言已无利用价值,会立即遭受冷遇。如果周洋也是受此待遇,可以想象,她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2011年的那段人生迷茫期,更不可能重新振作,再度在奥运赛场创造辉煌。在宋继新看来,中国体坛像周洋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因为育人环节的缺失,更多仍有潜力的运动员,在面对竞技低潮和人生困境时,就像是工业产品流水线上的次品一样被弃用,很难获得有效的抚慰、引导和帮助,重新迸发奋进的力量。这些运动员,原本也可以在战胜人生困境之后像周洋那样成为生命的强者,却因人为因素,被推进弱者的群体。

  “希望周洋的‘重生’对中国竞技体育培养运动员的思想、方式和手段产生触动,夺标与育人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宋继新表示,“中国体坛可以有不只一个,而是很多个周洋。”

(责编:温静、张帆)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