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
跑马场位置
大致位于今天的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地块。
南洋劝业会会场
据记载,南洋劝业会的会场占地至少700余亩,大致由如今南京市区的许府巷、南瑞路、内金川河和青石村四面围成。
中国历史上“首届全国运动会”就是在南京举行的!1910年举行这一体育盛事的地点叫做南洋劝业会跑马场,在今天南京市区许府巷、南瑞路、内金川河和青石村巷四面围成的范围之中。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运动场就在跑马场的大门位置。这一重要发现记录在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刚刚编纂完成的《百年缘 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一书里。那届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如何评奖?扬子晚报记者日前多方采访,为您揭开那场影响深远的体育赛事背后的故事。
实习生 笪越 扬子晚报记者 王 璟
一场中国史无前例的赛事 “全国运动会”1910年南京首秀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史上首次官办国际性博览会。其间,全国体育界人士于1910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在南洋劝业会场地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全称是“中华全国学校分区运动会”,简称全国学界运动会。体育史学界将这次运动会定义为“首次以奥运会模式的全国性的体育竞赛大会”,称其“竞赛组织形式”、“召开时机的选择”都类似于奥运会模式,“使一个以奥运会形式为蓝本的体育赛事活动”从此走向全中国。
“比赛的前三名分获金银铜牌,是直接对奥运会颁奖方式的学习。而利用大型博览会来扩大运动会影响力的举措,其实也是模仿此前1900年、1904年、1908年三届奥运会与世博会同时举行的形式。当时的运动种类,分田径赛、足球、网球、篮球四项。田径赛运动比赛,则分高等组分区比赛、中等组分区比赛及全国各学校联合比赛三种。计分方法为:第一名五分,第二名三分,第三名一分。得分最多之锦标队,奖给银杯一只。”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科员胡卓然是负责编纂《百年缘 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一书的具体工作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由于年代间隔久远,关于104年前的那次划时代的全国运动会,大部分史实细节在今天已鲜为人知,不过有一些报道能够佐证。
胡卓然指着书中一些报纸复印照片告诉记者,当时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申报》在运动会开幕前后曾持续报道了全国运动会,有运动会即将举办的预告,赛前广东运动员远道而来的报道,有数以万计观众前来观看运动会的消息等等。运动会之后出版的部分1910年晚清期刊也报道了全国运动会的讯息。辛亥革命之后,全国运动会的届数都是延续1910年第一次全国运动会而向下顺延。
一块中国奥运梦的起航地 丁家桥小学将立碑纪念
多种原始史料记录显示,第一次全国运动会是在南洋劝业会的跑马场举办的。那次全国运动会开幕前,在浙江绍兴府中学堂任教的鲁迅曾率学生来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鲁迅的一位学生鲁树恒留下了作为观众的珍贵记录,他称南洋劝业会场地“北有跑马场”,“全国运动会假跑马场举行也”。
南洋劝业会事务所编纂科编辑的《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一书中,可以查询到关于南洋劝业会跑马场内设置有球场和体操运动场的记录。“在10月份全国运动会举办之前,这片场地就曾举办过多次体育比赛。”胡卓然说,可惜的是,南洋劝业会跑马场至今没有发现历史照片。“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1910年出版的《南洋劝业会场图说》中刊登有手工绘制的跑马场图画。”
胡卓然告诉记者,将实景图画与历史地图进行比照,“在南洋劝业会的历史地图上,位于跑马场附近的青石桥,在其历史位置上今天还有一座新桥。以其作为参照,再与今天的南京市区地图进行对照,可以判断出南洋劝业会跑马场的旧址范围约在今天南京市区许府巷、南瑞路、内金川河和青石村四面围成的范围之中。”胡卓然告诉记者,原先的跑马场大门就大致位于今天的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校园范围内,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运动场就在跑马场的大门位置。
“通过史料的记录,可以找出百年前中国人奥运梦想起航的地方,这对于即将举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南京,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纪念。”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张义宝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拟于8月初举行中国奥运梦想起航地纪念碑揭牌仪式,校园里将竖起“中国第一次全国运动会举办地旧址纪念碑”。
新的起点
10多年后 “中国奥委会”在宁宣告成立
谈到中国奥林匹克,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有着“中国奥运第一人”之称的张伯苓。
今年82岁的张伯苓孙女、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媛贞教授日前告诉记者,在南京举行的首次全运会中,张伯苓担任了总裁判。
张媛贞介绍,在她祖父张伯苓的影响下,他们整个家族都非常喜欢体育运动,而且一直和江苏、和南京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我的四堂妹是郎平的启蒙教练;而我的儿子,个子有一米九二,以前是江苏省篮球队的。我女儿呢,是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
胡卓然告诉记者,在南京发起首届全国运动会十多年之后,张伯苓又在南京再续“奥林匹克缘”,发起成立民国时期的中国奥委会组织。1924年7月,来自全国体育界的66名代表,在“国立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汇聚到一起,让中国国家奥委会终于得以成立。张伯苓担任会议主席。当年即发布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于国内外体育工作之范围》。《范围》里“国际关系”上的第一条即:“奥伦匹克运动会会员”(奥伦匹克是当时对于奥林匹克的一种音译)。而“国内工作”的职责里有“选择中华代表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是当时国内对奥运会的通用名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史料显示,张伯苓宣告成立的,其实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奥委会。
1925年10月,张伯苓向“北洋政府内务部”呈报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备案登记申请。虽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后不久就迁址上海办公,但张伯苓与南京的这段缘却还在延续。他其后多次在南京召开该组织的董事会,讨论全国体育大计和奥委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