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在细节处理上几乎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境界,”尽管曾参与过不少国际国内赛事的组织工作,不过,南京青奥组委会场馆部综合处处长朱晓军仍对国际奥委会的办赛理念深感震撼。像朱晓军一样服务于南京青奥会的江苏竞赛管理人员、体育技术官员有数百名,他们也感受到了国际办赛理念、思维方式与国内的差异。“我们就像在家门口上了一场生动的国际课,这些理念必然会对日后江苏承办国际大赛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张图解决了全部问题
“场馆部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部门比较多、比较杂,国际奥委会用一张场馆分区流线控制图就解决了问题。”记者在一张场馆分区流线控制图上看到,训练、比赛、休息等功能一目了然,人、物、车的行走路线都有明确的规定,图上明确标注运动员、官员、裁判、记者、观众的通道和流动线路。“这张图汇集了所有职能,南京青奥会所有27个场馆都绘制了这样的图,”朱晓军说,“国际奥运会体育部官员每次来检查工作,这张图都是重点。”
“这张图表就是国际奥委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体现,用图表的方式推进工作进度,这对我们传统办赛理念是个冲击。”除了这张场馆分区流线控制图外,朱晓军还介绍了一张场馆VIS图。他说,VIS图规定的是器材、人员进入场馆的具体时间。以往国内比赛,器材什么时候安装,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人员什么时候到岗都比较模糊,但国际奥委会通过这张表,对此做了非常详细的时间规定。
通用应急预案做了379个
南京青奥组委风险管理与保险部职能负责人干晟,对国际奥委会的工作细致深有感触。国内赛事很少提及风险管理,而南京青奥会仅通用应急预案就做了379个,而专项应急预案则多达5000多个。他说,比如同样遇到高温天气,在不同场馆、不同人员身上的预案处置方式都会不同。“提前做好预案,提前做好风险识别和评估,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手球竞赛主任助理张焕志。他说:“就拿手球比赛时间流程管理来说,比赛开始前30分钟,进行FOP(比赛场地)控制,前15分钟进行清场,前7分钟进行入场仪式,入场仪式必须控制在6分钟。所有这些时间都要精确到秒,已计不清演练了多少次。”他介绍,仅竞赛口的应急预案就做了37个。
黄灯红灯提示工作风险
国际奥委会和青奥组委会把青奥会筹办分了许多节点,按节点、按时间推进工作。曾有一段时间,朱晓军对国际奥委会的节点管理有些纳闷。
“在我们眼里,如果没按时间节点完成,好像天塌了,而国际奥委会只会用黄灯、红灯提示我们不完成工作的风险在哪里。”朱晓军说,“同样,在我们眼里,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了,就一切OK了。但有时我们完成某个节点的工作了,国际奥委会还会主动延迟时间节点,他们认为工作还有完善调整的空间。”
交流沟通自身要有底气
“这26套电子靶,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开始要让我们购置新设备,一套就要三四万元,后来经过沟通交涉,最终通过租借的方式解决了,一下子节省了大几十万元。”在南京奥体中心现代五项比赛场,现代五项竞赛主任助理张拴太说,“在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交往中,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更便于了解他们的意图。”
南京青奥组委体育部竞赛管理处处长林峰也有类似的经历。出于推广自身项目的考虑,国际篮联和国际田联最初都要求把青奥会三对三篮球比赛和8×100米混合迎面接力赛放在新街口闹市区。“在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后,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以北京奥运会为蓝本就可以了。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是按奥运会的标准来要求青奥会,这标准显然太高了,我们就需要向他们解释青奥会的政策。”
田径比赛犯规罚分不罚下
在南京青奥会上,共有391名国内技术官员来自江苏。成裕阳是青奥会田径总裁判长,在与国际田联的接触中,他也感受到国内外在对体育比赛理解上的差异。
成裕阳介绍,青奥会田径比赛规则的设置轻竞技、人性化,更多地是从让运动员参与田径项目、享受比赛过程的角度出发的。国内青少年比赛过于竞技化,成绩一般的选手往往只能跑一枪,一枪比赛过后,这些选手就被淘汰了,他们的运动会、比赛也就结束了,根本谈不上享受比赛。而青奥会田径比赛都要进行两次分组,第一次分组比赛后,按成绩进行第二次分组,比如前6名进行奖牌争夺,后6名则可以增加比赛机会。
“即使是犯规,青奥会田径比赛也很人性化。”成裕阳说,“比如竞走,按以往规则,收到3张红牌后,运动员就被罚下,但南京青奥会只采取罚时间的办法,一张红牌罚1分钟,这样既维护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又让运动员能参与比赛。”(林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