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队伍中,有十多个外籍“小青柠”,他们的参与为青奥会注入了更多世界元素。
15小时奔波沪宁间
卡里扎勒斯和卡蓝是河海大学青奥会OTA(国际奥委会官方旅行社)志愿者团队里的两名外籍帅小伙儿。卡里扎勒斯来自玻利维亚,卡蓝来自阿富汗,都就读于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随车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把客人从上海接上,再随车送到青奥村等地点。
“能为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服务,还能见到本国的运动员,特别开心。”卡里扎勒斯说,8月12日上午,有墨西哥代表团抵达,由于会说西班牙语,他被派为临场翻译。“中午近1点从浦东机场出发,把墨西哥代表团送达青奥村已是晚上,得知玻利维亚代表团将于第二天抵达,我立刻随车返回浦东。”浦东机场到青奥村单程要5个小时以上,连续随车意味着连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在车上过夜也非常辛苦,但见到同胞的那一刻,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三种语言服务青奥会
高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是记者25日在田径场见到斯瓦丹的第一印象。这个阳光小伙儿来自西非国家多哥,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从事运动员服务助理的工作。
“我用8个月就通过了汉语四级考试。”斯瓦丹骄傲地告诉记者,除了法语母语,他现在可以流利地讲英语和汉语,还会一点点南京话呢。
“田径运动员早上7点钟就开始训练,我们要在7点钟之前上岗。”斯瓦丹说,南农到奥体的班车早晨5点半发车,进入8月以来,他的生物钟就调整为5点起床了。“虽然辛苦,但是能为各国运动员服务,我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那种感觉很棒!”
特色腕带赠送南京友人
沙木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大二学生,来自孟加拉国,也是青奥会的IOC(国际奥委会)助理。
他是南航6名留学生青奥志愿者中唯一一名非语言类志愿者。“非语言类的岗位很少用到英语交流,迫使我不得不用汉语主动与大家沟通,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我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沙木说,“青奥会让我认识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人,我想他们会是我一生的朋友。”
“这个暑假我不能回家,但是我托一些回国的朋友,帮我带一些孟加拉腕带,回来送给南京的朋友。”沙木说,在孟加拉国,女孩子有佩戴腕带的习惯,“腕带意寓‘羁绊’,送给朋友就是‘有人想念你’的意思。每一条腕带的样式都是唯一的。我要以此送给我的朋友们最诚挚的祝福。” (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