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会期间,南京大街小巷和公园景点出现不少不同肤色、高矮胖瘦、老老少少的老外,还有成群穿着队服的小运动员和体育官员。他们提出帮助时,南京人热情、礼貌和周到,可如果他们自个玩,就没有人“哈罗、哈罗”地上前打扰。笔者在玄武湖公园散步,看到市民们对“老外”几乎没有“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各玩各的。
同样,青奥期间,南京市民们的生活也没有因为街上多了那么多老外而改变——早上,早点摊正常出;晚上,大妈们广场舞照常跳。
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当地人对老外越是“不见外”,越是有“平常心”,就越能说明这个地方的国际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初期,南京街头一出现老外,就会引起围观跟踪。金陵饭店门口常蹲着一群看稀奇的“观外族”。这些事,现在说起来是笑话,孩子们都不信,可距离现在不过30多年。
对老外“不见外”,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开放、自信和包容。青奥会与南京人有着各种联系,南京人或多或少都为本届青奥会出过力,这是南京人与青奥会的交汇处,但同时,在这期间,南京人也有自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是一种常态,需要对老外“不见外”,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次,南京在交叉和平行处做了协调,为市民“不见外”打了基础。结果是,不仅青奥会的客人有了权利和尊严,市民的权利和尊严也得到充分的维护。什么叫开放?什么叫国际化大都市?这就是一个标志。
由此想到,我们现在的招商引资、对外企的管理、对在华外国人的态度,大概都要学学这种“不见外”,对他们更加坦然、自信、包容、平等和友好,不一定非要另眼相看。一些地方给老外、外企“非国民待遇”的过分优待;一些领导以“外事”为由打扰百姓常态生活;一些会议和活动不惜花大钱请“碧眼金发”充门面……凡此种种的“见外”,是不是也该适时谢幕了?(顾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