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都在议论和憧憬体育产业潜在的庞大市场,但同时也应当明白,这毕竟还只是“潜在的市场”。在明确了发展的大方向之后,如何激活这块市场,同样是巨大考验
用手机下载一个运动类的应用程序,在朋友圈里分享今天的跑步足迹,现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正因为平常,说明此类事物已融入大众生活,也让市场发现了商机所在。今年以来,数十个运动类应用程序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以至于有运动类应用程序“投资元年”的说法。当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并拜智能手机所赐,充分体现出社交功能,被资本追逐也在情理之中。
运动类应用程序的勃兴,与智能手机的普遍流行有关,也和国家层面出台的体育产业振兴策略有关。现在人们都在议论和憧憬体育产业潜在的庞大市场,但同时也应当明白,这毕竟还只是“潜在的市场”。在明确了发展的大方向之后,如何激活这块市场,同样是巨大考验。
即以运动类应用程序为例,虽然现在资本大举进入,但其实没有多少人能明晰具体的盈利模式,也很难给出真实可靠的发展判断。先扩大用户数量看来是大家的共识。这种“圈地行为”,在强调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也无可厚非,而发展前景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另一方面,市场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但落实到具体的运营层面,眼下除了社交运动类应用程序外,似乎还缺少更多的“资本激活点”。在理想的模式中,体育产业辐射链条长,影响人群广。但从现状看,还只是一种理想。如何进入体育市场,如何分享体育市场的资源,仍有许多概念和边界仍待辨析。这种困境,同中国体育多年来已经相对固化的发展结构有关。
产业的概念和实践不过近些年才被引入体育界。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从赛事到运动员,这些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都属于体育行政部门所有,与市场并无多少关联。实际上,这些年时有耳闻的运动员肖像权之争,以及几家俱乐部联手“自组联盟”等事件,其背后的缘由,都与体育资源的产权关系有很大程度关联。如果产权关系无法明晰,相关资源就很难得到市场真正的认可和投入。这么看来,做大做活体育产业这块蛋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破的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