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評論

新華網:男籃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

—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

2013年09月10日15:18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選材面窄成“死結” 回歸教育是根本—中國籃球根系培養述評

新華網沈陽9月9日體育專電(記者李博聞 徐濟成 汪偉 李放)全運會男女籃青年組(U18)比賽日前全部結束。作為加大后備人才培養新設的組別,國家體育總局籃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時表示,從國家隊選材角度講,U18的競賽杠杆初顯成效,能從比賽中發現一些好苗子。而一些基層教練們則認為,“選材面窄”和“孩子們未來的出路”,成為困擾發展的“死結”。

全國U18隊員就300來人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青少年球員,身高和運動能力比過去提高了很多,但選材面卻變窄了。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能夠正常在訓並水平相當的U18青年隊員加起來也就300來人,這就是中國男籃未來5到10年的全部家底兒。U18的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籃球“有才選不來”的尷尬現實。

本屆全運會女籃U18冠軍山東隊的主帥安廣廷表示,山東籃球基礎不錯,但現在選不到好苗子的現實著實令人擔憂。“全省有十五六個左右的體校向上輸送人才,男籃每個地方都有,女籃要差些。每個體校真正的好苗子平均下來也就一兩個。”

記者在女籃U18賽場邊曾碰到上海隊主教練張大維。在上世紀70年代,張大維是國家男籃隊長和中鋒,是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的旗手,曾擔任中國女籃主教練,長期從事青少年籃球培訓。聊起當今中國籃球的人才基礎,已經67歲的張指導言語中流露出許多無奈。

據張大維介紹,現在上海第三梯隊(1999年到2000年出生)的孩子加起來四五十人左右。好苗子“選不出、留不住”已不單純是籃球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連帶關系的整個中國體育的社會問題。文化學習和素質教育不加速推進,相關的社會福利、運動員保障不跟上,喊了很多年的“體教結合”將是一紙空談。

選材面窄的問題在山東同樣出現,前國手、現山東男籃U18主教練徐長鎖表示,“青少年訓練最少5-6年才能出一個像樣的人才。現在全省15個體校,1999-2000年(出生)的好苗子也就60多人。男籃的情況比女籃相對好點兒,但后衛人才仍是緊缺。”

八歲的“芽子”都有人開始預定了

好苗記者李博聞 徐濟成 汪偉 李放選不來的同時,基層優秀教練、裁判人才也十分稀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張大維曾去澳大利亞工作,任當地教練委員會委員。他表示,澳大利亞的基層教練水平和裁判水平普遍高於我國,因此青少年籃球訓練和競賽水平以及參訓人數都高於我國。

張大維的觀點得到了徐長鎖和很多基層教練的認同。徐指導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隊中的技術教練來自塞爾維亞。僅以裁判為例:“塞爾維亞的小學聯賽裁判都是國際級,在孩子們小的時候用一些高水平的裁判吹比賽,這對於他們的技戰術動作的規范大有好處,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正好弄反了。”

與山東、江蘇和遼寧這樣的籃球人才大省相比,解放軍隊現在處境更讓人揪心。張斌曾是“亞洲最佳中鋒”、原中國男籃主帥,現為解放軍隊U18男籃教練組成員。

已潛心青訓四年的張斌告訴記者,以前解放軍隊有八大軍區和各兵種體工隊等16支部隊球隊輸送人才,造就了解放軍隊全運籃球“七冠王”的神話。但現在這條人才輸送通道不復存在。解放軍也沒有自己的體校,隻能“厚著臉皮”從地方體育局要人,而1999-2000年(出生)的這批苗子都是各地強力保護的對象,因此部隊招不到人才的情況十分嚴峻。舉一個例子,現在解放軍隊U18男籃的主力控衛張帆等隊員,就是費盡周折從江蘇“求”過來的,而當年在江蘇隊,張帆隻能打三隊球員的替補。

和解放軍隊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南方經濟發達省份,體育局和職業俱樂部聯合到南方“買”人,第一目標就是前國手和專業隊員,南方很多青年隊從隊員到教練都來自北方,目前2005年出生,也就是八歲的“芽子”都有人開始預定了。

生活改善選擇增多

年近七旬的解放軍女籃U18教練吳忻水曾任八一男籃隊長,是中國男籃上世紀七十年代沖出亞洲的功臣后衛。1979年,35歲的吳忻水與來訪的NBA冠軍華盛頓子彈隊后衛波特對抗了整整40分鐘不落下風。吳老幾乎見証了新中國籃球的興衰起伏。

“現在的孩子(身體)條件比過去強多了,但基本功不扎實,為什麼受傷多,多是訓練不系統造成的,”吳忻水說。

吳忻水分析,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選擇也很多,孩子們不像過去老一輩球員多是為生計和籃球理想而練球,更多是因為好玩和興趣參加訓練。所以有天賦的孩子很多不願繼續留在相對艱苦和枯燥的專業隊,而是選擇去上大學。尤其是女孩,打球時間本來就短,到了二十五六歲就考慮轉行和結婚成家的事了。

吃苦能力差也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共性,而且害怕受傷對自己未來生活產生影響。吳忻水說,“我以前帶過的小孩就親口對我說過,‘吳老,我們憑啥留在專業隊裡玩兒命練啊,弄得老了跟您一樣滿身傷病?’”

一些教練還反映,不僅孩子和家長不願意練球,就是教練也不願意帶青年隊。因為青少年隊教練干的都是苦工、慢活兒,操心無數,付出巨大,但是收入和CBA職業聯賽的一線球隊教練相比連零頭都不到。球員們的收入也非常微薄,“每個月能有兩三千就算好的了。”

國際調查機構數據表明,中國有97%的12歲到18歲孩子喜歡打籃球和看籃球籃球是中國中小學和大學開展與參與最廣泛的項目,籃球用品也是銷量最高的體育產品,NBA和CBA電視轉播也是電視台收視率名列前茅的項目,熱門比賽轉播甚至超過三億觀眾。

但是,目前全國真正能夠參加專業訓練並支撐國家隊未來戰績的孩子們也就是300多人馬,兩個加強連的兵力。這次來參加全運會首次設立的U18比賽的八支男、女隊,坐在場邊穿運動服的,各自隻有94名隊員。

這就是中國籃球根系的現狀。

當前,對於大批10歲到18歲有籃球天賦和理想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而言,“讀書、打球兩不誤”是起碼的入行要求。

而傳統的以青少年體校為主的青訓體系,弊端明顯:脫離家庭、脫離學校、脫離社會,缺乏足夠的文化學習和退役就業保障,如今很自然地會被許多孩子和家長所擯棄,一些有天賦、有條件或者有經濟能力的孩子,開始選擇去美國、歐洲甚至日本韓國去讀書、打球。

青訓改革三種建議

青訓體系改革刻不容緩。業內人士的建議主要有三類:

首先要把“讀書、打球兩不誤”作為解開“死結”突破口,要符合孩子和家長的意願和價值取向,“把籃球隊建到校園裡,把訓練課開在孩子們中間”,這是根本出路。

已經初具規模的CUBA大學生聯賽和體育局專業隊之間的主要矛盾,在人才培養理念和規律上:高校希望把渠道統一,按照教育規律辦事,讓孩子先上學打CUBA並接受正規教育,將真正的天才經過選秀進入職業隊,這也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夢想和訴求。

體育局往往希望球員先練專業,練出來的打職業比賽和全運會,練不出來的去上學,上學是種補償和福利。

一些教練建議,應加大對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的整合協調,在招生政策、課程安排、設施保障等方面進行調整,這相當於“封山育林”和行業重建,要承受短期內國際比賽成績下滑的代價,至少需要四到八年的周期。但這是建設體育強國必須經歷的變革和陣痛。

第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留下的體校和體工隊青訓系統上堅守,把現有的苗子像採野山參一樣集中起來,成立“花房實驗室”一樣的國家U15、17、19和21四個年齡段梯隊,集中最好的教練常年集訓,多打比賽。

這是北京奧運會前后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採用的最現實的辦法。這種手工“紅木作坊式”的模式主要靠天吃飯,有姚明王治郅那樣的“金絲楠木”一根夠吃好幾年﹔有幾棵野山參也能稱霸亞洲。

但最大的問題是青黃不接,難免馬尼拉男籃亞錦賽那樣的慘敗不時上演。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為了各級的比賽成績,球員年齡真實性的問題如何保障?誰來監督?很多在小年齡段打球的“好苗子”,打完一屆比賽或者上了職業隊后就才華不再,令人深思。

多條腿走路,各顯神通。

首先把能送出去送出去,利用歐美的先進訓練和教學條件培養自己的人才,並確保足夠的吸引力讓大部分苗子能學成歸來﹔其次把能集中的集中起來,提高“國家隊U系列實驗室成材率”﹔第三充分利用大學籃球聯賽、中小學籃球聯賽的平台和社會籃球培訓機構力量,比如培養出“大魔王”周琦的阜新籃球學校,多下基層,主動溝通,大力扶持。

為調動地方體育局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全運會金牌杠杆,保留成年組,並在U18基礎上再增加U22比賽,使隊員能打兩屆以上全運會,金牌都按3塊兒算!

三種建議各有利弊

首先,“封山育林”可以最終得到楠木、山參和大森林中的一切,讓籃球人層出不窮。就像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每年主辦的各項目聯賽有86種,大學提供的人才可以支撐全美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四大聯賽所有的人才需求。但這需要在體制上動大手術。

第二,長期集訓的“U型實驗室”可以集中現有之才,以中國孩子的籃球天賦和過去四十年的經驗,隻要主教練不出問題,亞洲第一是不成問題的。但屬於“老師直接替孩子做作業”,無法真正調動地方體育局的熱情和投入,基礎還是無法做大,“救得了急但救不了窮”。

第三,“各顯神通”的方法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但是“九龍治水”也一定會引起多種利益紛爭,使中國籃球人才資源進一步被瓜分和爭奪,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和共同利益。

回歸教育是根本

不管用什麼樣的辦法,發展中國籃球青少年培訓事業的當務之急,都有三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第一,統一的訓練和競賽平台與標准﹔第二,大幅度提高基層教練員的工資待遇和訓練水平﹔第三,保障成不了職業球員的孩子們不低於一線城市社會平均標准的教育和就業水平。

著眼改革,青訓體系回歸教育是根本。

(責編:實習生 牟鑫馨、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