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全運評論

中國青年報:全運人才交流折射功利性投機

梁璇 楊屾

2013年09月10日0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全運人才交流折射功利性投機

身披遼寧隊戰袍的巴特爾全運男籃比賽中。

隨著馮珊珊打出最后一杆,全運高爾夫項目的比賽全部結束。張連偉、梁文沖、馮珊珊……本屆全運高爾夫比賽,幾乎雲集了中國最具知名度的球手參加。對於這些由家庭自費培養,並非產自傳統的舉國體制下的職業運動員,他們舍棄獎金豐厚的職業賽事,心甘情願地代表省隊參加全運會,著實令人感到驚訝。

有媒體報道說,這些職業球手參加全運會的背后,是巨額獎金的吸引力。但對於這個“敏感”的話題,幾乎所有代表隊的隊員和教練都諱莫如深。“參加全運會,省裡也有激勵機制。”名將張連偉說,“至於會不會比職業獎金高,我就不知道了。”

其實,張連偉大可不必如此緊張,作為體制外的職業球員,代表省隊參加比賽獲得收入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於,在全運會的金牌戰略下,各個省區市的一擲千金,究竟對中國體育有何實際意義?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光高爾夫項目,這種所謂的“人才交流”幾乎存在於各個項目。毫不夸張地說,某些“人才交流”折射出的就是功利性的成績投機。

全運戰略下人才交流一擲千金

一些省區市為組隊參加全運會高爾夫比賽投入了多少,是一個秘密,很多地方隊的教練、領隊和官員,都只是在私下悄悄地議論,記者就聽到某省隊的幾位官員說:“某某隊這回花錢花到位了,得獎牌了。”看到記者注意到他們的談話,便馬上放低聲音,隨即轉移了話題。

用一擲千金來形容全運會的高爾夫球比賽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是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現狀決定的。由於絕大多數中國運動員是在舉國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代表本省參加全運會理所當然。但唯有高爾夫是個例外,高爾夫球手沒有佔用國家經費,他們中的多數是靠家庭自費培養。

“我上屆全運會代表雲南比賽,但當時還是表演項目。參加全運會的球手,絕大部分都是這樣。”雲南選手徐樂告訴記者,“像我,比賽結束后就回美國,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訓練、比賽。”

在這種情況下,各省想要組隊參加全運會,就需要到處網羅人才。對於優秀球手的爭奪戰,早在全運會開賽前就展開了,從全運會的出場名單中就能看出:胡牧是廣東人,但他代表遼寧男隊出戰﹔竇澤成是北京人,卻投奔了遼寧﹔代表湖北參加女子比賽的張婕娜林,也不是湖北人。

但無論代表本省還是其他省區市出戰,背后的金錢力量都不可忽視。代表湖北女隊出戰的隋響,是中高協主辦的希望賽中的佼佼者,她父親作為女兒的球童,也來到了賽場,但他並不願多談女兒是如何代表湖北出戰的。合同的細節如何,就連是誰先聯系誰這樣的問題,隋父的答案一概是“不知道”。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本次全運會,各地都投入巨大。據記者了解,一些球手出戰全運會的合約金額達到了6位數。全運會決賽前,廣東隊還曾傳出力邀關天朗出戰的消息,但最終因為合同細節出現問題而沒能成功。

其實,全運會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花錢買人的代名詞。巴特爾可以說是最好的例子,十運會他代表北京參賽,十—運會以超高的身價代表東道主山東,而十二運會,他的東家又換成了遼寧。有報道稱,他的出場費高達340萬元。巴特爾、韓德軍、張慶鵬、楊鳴和郭艾倫……遼寧隊的陣容空前強大,很有希望在男籃成人組的比賽中,和實力強大的廣東隊掰掰手腕。

地方體育官員何以樂此不疲

從1997年全運會開始,國家體育總局允許各省市體育局之間進行運動員交流。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交流便成為全運會賽場外的重要的人才引進手段。

出台這個政策的初衷,是讓更多的運動員能有參加大賽的機會。鐵人三項解放軍隊很強,他們向外輸送人才都不是給一個兩個,而是給一個隊。廣東隊的馬術項目很強,所以,他們富余的一些年輕選手就被交流到四川隊,“他們就是我們的二隊啊!”盛裝舞步選手譚志勤說。

山西代表團副團長趙曉春在接受採訪時也認為,人才交流的政策初衷是好的。“山西摔跤沒有大級別隊員,黑龍江有一大堆,但參賽名額有限,同樣優秀的運動員就沒有機會了。人才交流的好處是優秀運動員都有機會參加比賽。如江蘇和上海的擊劍、安徽的女子散打和武漢的賽艇,人才多得不得了,但如果不交流,很多優秀人才就難以參加比賽。”

趙曉春還表示,解放軍不能招“童工”,不可能從三五歲開始培養運動員,所以隻能從已經培養好的人才中挑選。但地方體育局的態度是,人才多我也不給你,爛在手裡也不給你。到后來出了新政策:如果給解放軍輸送了苗子,取得了好成績也要算地方體育局一份。這樣,既滿足了體育局的願望,也給運動員留了出路。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政策出現了異化,人才交流變成了各地爭金奪銀的捷徑,甚至出現了明碼標價的情況。據記者了解,現在市場行情基本上穩定在金牌30萬元、銀牌8萬元、銅牌4萬元及1個全運會積分1800元的標准上。當然,也有—些渴望金牌的西部代表團,會將取得金牌的價格提高到50萬元、—個全運會積分2500元這樣的‘高標准’上。”

為什麼各地官員樂此不疲?“最根本的原因是,官員的評價體系就是以競技體育的成績為標准,而全民健身方面的評價標准則很模糊。”北京社會科學院體育文化中心主任金汕說,“現在的人才交流,其實已經背離了全運會的宗旨,成了追逐成績和利益的平台。”

被異化的人才交流已成賽場隱患

事實上,國家體育總局早已看到了人才交流中的問題,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在本屆全運會開始前,國家體育總局收緊了運動員交流政策,取消了(除解放軍隊外)各省市的“雙積分政策”。

所謂雙積分制,即某兩個省市聯合培養的運動員,在獲得獎牌和積分時,其現在代表的單位與原注冊單位各獲—半。取消這一規則的目的,就是遏制人才交流中出現的一些“投機”現象。比如,比賽打到最后,比賽隊員雖然代表不同的省隊出戰,但實際上都是某一兩個省份培養的,這樣,這些省份就可以把金牌私分了。

但是,取消雙積分制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才交流中的弊端。“現在的人才交流,就是唯成績論。有了這個政策,就基本不用培養后備人才了,因為花錢買最簡單,見效也很快。”金汕說。

甘肅省體育局法規處處長劉志忠也認為,人才交流的政策,已經影響了后備力量的培養,“這是最省事的辦法,扎扎實實培養是最費事兒的。以水上項目為例,我最欣賞上海,市民的孩子不願參加,可以從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中挖掘,不像很多省,干脆就買,自己不練了。在這方面,遼寧和山東的痛苦最多,賣出去經常買不回來。”

劉志忠說,像甘肅這樣比較落后的西部省份,培養后備人才很不容易,人才培養完全靠現存的業余訓練體系和學校。“現在,全國買人都亂了,都在互相買,大家都不願坐下來老老實實搞培養。有錢就買,干嘛非扎扎實實自己培養呢?”

人才交流已經成為全運會上出現很多問題的直接原因。有消息人士舉例說明,當A隊運動員代表B隊參賽時,雖然取得的積分獎牌已經完全計入B隊,但通常在比賽中AB兩隊相遇,B隊該運動員都會主動“放水”,讓老東家取勝。“這是潛規則,沒有人要求,要合作就得有思想准備,如果覺得不公平,干脆別合作。這是雙方合作的前提,雖然不寫進合同,但相互遇上了都會讓。”

“在我看來,全運會上的人才交流,真的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且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我們不能怪運動員,他們也要生活,從我的角度看,官員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他們的工作就是出成績拿金牌,說到底,還是我們體育體制的問題。”金汕說。

(責編:實習生 張超毅、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