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國內足球

新華社:中國足球應抓住恆大契機

姬燁 王浩明

2013年10月03日09:59    來源:新華社廣州10月2日體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體育時評)題:中國足球應抓住恆大契機

新華社廣州10月2日體育專電 體育時評:中國足球應抓住恆大契機

新華社記者姬燁 王浩明

半決賽兩回合以8:1橫掃日本球隊柏太陽神隊,廣州恆大代表中國強勢地首次晉級亞冠決賽,如今的恆大幾乎具備了一切積極因素,正在聚攏難得的足球市場、人氣和文化,而低谷中的中國足球更應抓住這一難得契機,在聯賽架構、球員培養、產業鏈上做出與時俱進的規劃和升級。

國內最好的球員,亞洲最好的外援,政府的鼎力支持,當地球迷的熱捧,經歷過無數世界大賽的頂級教練裡皮。同當年歐洲的皇馬類似,如今亞洲的恆大也在打造屬於自己的“銀河戰艦”。以淘汰賽6連勝的戰績強勢入圍決賽,恆大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刷新著中國足球俱樂部的各項紀錄。

2日主場與柏太陽神的半決賽次回合,不但成為國慶期間最受關注的體育賽事之一,更是創造了1800萬的中國足壇票房紀錄,這再次說明了中國足球的巨大潛力。

亞冠的突破雖然掩蓋不了國家隊的低迷,但這久違的勝利對於中國足球來說無疑是支強心劑。然而,在恆大王朝建立的同時,中國足球卻面臨著三大不容回避的難題。

第一,在中超恆大一騎絕塵背后,是魯能國安等球隊隻能在第二集團拼殺的無奈,是整個中超圍著恆大“團團轉”的尷尬。競爭懸念的下降,聯賽規則趨向於一支球隊,一段時間以后,會讓人氣高漲的球迷消費群體興趣下降,如果恆大連個實力相近的對手都沒有,長久下去,恆大自己和球迷都會覺得乏味。

恆大一家獨大不是它的錯,其他球隊要追趕恆大的腳步,不能光靠金錢的累積,更要學習恆大的國際化運作和引援的針對性。

第二,如何讓恆大的成功帶動國家隊的發展?在俱樂部戰績和本土球員培養方面,恆大和其他中超球隊還需繼續摸索。截至目前,恆大的三位“超亞洲的高水平外援”埃爾克森、孔卡、穆裡奇在中超全隊64粒進球中包辦了41粒,超過一大半﹔在最近幾場亞冠淘汰賽中,也幾乎包辦所有進球。郜林、鄭智、黃博文等國腳隻能成為陪襯。

雖說現階段這些國腳可以在與高手的配合中學習人家的思路和節奏,但在高水平外援的擠壓下,國腳們必然有人要作壁上觀,馮仁亮就是典型的例子。本土球員成長空間被壓縮,加之后備力量匱乏,后果可想而知。相反,諸如國安的張稀哲、舜天的孫可等國家隊新星,則在本隊外援實力並非超群的情況下,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也獲得了更快的成長。

第三,不少人擔心,恆大炒大了足壇的資本泡沫,迫使其他俱樂部進入被動的資金揮霍戰,整個職業足球資金鏈穩定性降低。恆大這樣的燒錢行為,能持續多久?恆大正用自身的產業鏈打消著人們的質疑。

在經過短短幾年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之后,恆大的產業鏈愈發清晰,雖然中超整體還缺乏造血能力,但恆大自身在場地廣告、票房、球迷產品以及各個年齡段球員的買賣等等都已初具模型。以票房為例,亞冠半決賽第二回合1800萬元票房收入,創中國職業足球20年來的紀錄。今年恆大的亞冠門票已經達到6000萬,如果加上亞冠決賽、足協杯和中超,恆大的門票收入將達到1億元,這也讓其他俱樂部望塵莫及。

可以說,在體育產業方面,恆大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未來各俱樂部亟須在資本、產業鏈、人才等各方面跟上恆大的節奏,隻有這樣才能生存和發展。“恆大模式”的復制或許有難度,但足球產業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恆大模式”短期來說利大於弊,但從長久來看,還是需要變化和調整。如何借恆大崛起的契機,准確、合理地延續“恆大模式”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所有中國足球人需要考慮的。否則,“恆大模式”在歷史長河中就隻能是曇花一現。(完)

(責編:楊磊、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