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運動會扣人心弦的激爭不多,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金牌不少,觀眾僅有旁觀的份兒,少有交流和互動的機會,自然提不起興致。今后改為東亞青年運動會,將文化教育定為主旨,或許真是一個好主意
正在天津舉行的東亞運動會,24個設項,賽場冷熱不均,有無人問津之處,也有熱鬧紅火的地方。環境和習性決定對項目的偏好,無論誰家做東,觀眾不可能什麼項目都喜歡,眾口難調似乎是永恆的規律。
若以看點來選擇,東亞運動會有明星大腕出場,其中包括奧運會金牌得主,但他們大都不會竭盡全力,畢竟賽事規格不高,形不成強烈刺激。若以開眼界來選擇,壁球等項目在中國並不普及,即便指明個中奧妙,觀眾也未必有興趣。若為表示東道主的熱情好客,這似乎更像早年中國辦賽,觀眾多有組織,不過充當場外道具而已。
中國觀眾在自家觀賞過奧運會,中國選手在奧運會上佳績多多,再來承辦、觀看和參加區域性的東亞運動會,就像嘗過大餐再吃小菜。有記者採訪過奧運會等大型賽事,再來採訪東亞運動會,甚至覺得還不及全運會更出新聞。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參賽各方搭好平台,軟件硬件都在其中。記得中國選手出去參加奧運會,很在意乒乓球的輸贏,歐美東道主觀眾真正喜歡小小銀球的也不多,但看熱鬧喝彩還是有的,不是奧運來到家門口,哪有機會知道世界頂尖名將原來是這般身手。
體育盛會是文化活動,東亞運動會扣人心弦的激爭不多,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金牌不少,觀眾僅有旁觀的份兒,少有交流和互動的機會,自然提不起興致。從這點說,今后改為東亞青年運動會,就像青年奧運會和青年亞運會那樣,將文化教育定為主旨,或許真是一個好主意。那樣的運動會如何做東,還要多學學才行。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1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