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3年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特倫蒂諾世界大冬會的思考:學校體育該向何處發力

人民網記者 李中文 陳晨曦

2013年12月23日10:18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在中國體育日漸繁復的賽事體系中,世界大運會的身影從來都不顯山露水。但對既缺少發展平台、更缺少發展路徑的中國學校體育來說,世界大運會的引領、撬動作用卻顯得非同小可。

2003年以來,得以由教育部大學生體育協會組團參加的世界大運會,更因這種前所未有的組團方式而顯得意義非凡。及至參加本次在意大利特倫蒂諾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冬運會,組團的教育部大學生體育協會更將不派明星選手和淡化金牌的舉措進行了特別宣示。

本來就該由大學生運動員組團參加的世界大運會,在走了多年彎路后重新確立更為合理的組團方式反而成為亮點和新聞,這一現象本身就頗為耐人尋味。更令人費解的則是,對學校體育地位、功能、價值的認識,社會各界這麼多年就沒有形成共識。

正確認識體育的價值,學校體育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長期以來,對於體育,人們的認識五花八門,其中頗多誤解與戲謔。對於體育界來說,體育更多是爭金奪銀的代名詞。為了爭金奪銀,有人選擇的是刻苦訓練、傾情投入,有人選擇的是劍走偏鋒、投機取巧,也有人選擇的是不擇手段、急功近利。對於教育界來說,體育更多意味著跑跑跳跳、玩玩鬧鬧。在既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中,體育的教化、調劑、勵志、宣泄功能一再被低估,體現重視體育的手段無非是容易引發爭議的體育加分和遠不能體現其價值的體育考分。

人為的割裂,無疑是橫亙在體育與教育間的痼疾。當有人惡意嘲弄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時候,當個別媒體將賽事中的學生運動員、學生隊伍刻意強調的時候,當很多人將“體教結合”、“教體結合”理所當然地當成一種時髦理念進行宣揚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對體育與教育的割裂進行默認和強化。

體育,本來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談何“體教結合”“教體結合”﹔如果沒有高智商、高情商作為儲備,一名優秀選手又怎麼可能登上運動巔峰。隻能說,偏見來源於特定年代的固有實踐。伴隨著人們認識的轉變和實踐的糾偏,有些刻板理解肯定會發生鬆動。應該講,此次前來意大利參賽世界大冬會的運動員群體,已經讓人們領略到知識的魅力、運動的風採,他們既用運動成績解答了“高校能否培養出高水平運動員”的疑問,也用青春活力詮釋了世界大冬會基於運動競技而又超越運動競技的獨特價值。

反觀學校體育的開展,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體育與教育的關系、體育課與文化課的關系,如果體育界與教育界不能打通壁壘、資源共享,如果體育發展觀與教育發展觀不能實現同聲相求、高度契合,那麼學校體育就很難走上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道路,甚至難免還要走彎路、回頭路。對此,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常務專職副主席楊立國說:“按教育規律開展學校體育,才是體育教育的根本。”

沒有充裕的時間保障,再好的設計都會成為空中樓閣

楊立國表示,搞活學校體育,競賽是杠杆。開展高水平的學校體育,需要高水平的賽事資源作為支撐。盡管世界大運會在國內外諸多賽事中並不顯眼,但之於在國內無法參與更多高水平賽事、在國際上更無法參與高水平賽事的學校體育而言,世界大運會既是展示風採的平台,同時也是撬動發展的抓手。

不過,開展日常學校體育,更需要時間上的保証和制度上的約束。所謂時間上的保証,應更多著眼於將體育活動的時間還給孩子:學生上體育課的時間不被文化課佔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不過多被課外作業佔用。所謂制度上的約束,則主要指學生們上體育課或從事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能否得到充分滿足,場地和器材能否能夠得到有效保証。相比較而言,時間上的保証比制度上的約束更為重要。因為沒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做保証,再多的舉措、再多的辦法、再多的設計,說來說去都容易淪為空談。

而將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交給孩子,其實並不是倡導一下、呼吁一下就能立竿見影。說到底,孩子們能否享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還與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有關、與社會領域的價值取向有關、當然更與體育的價值能否得到正確認知有關。如果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問題能從戰略層面得到應有重視,作為體育鍛煉的主體,廣大青少年從事體育鍛煉的動力應該足以抵擋來自多元選擇的誘惑。

近年來,學校體育不斷進行嘗試與摸索,但無論是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還是陽光體育運動,都沒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大體協近期也在大學生籃球和校園足球上有所動作,分別與美國的NCAA(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和西甲的皇馬俱樂部簽署協議。合作的主要內容,是引入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教材,培養高水平教練員,從而提升學校運動隊的水平。

客觀地說,開展高水平的學校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開展日常學校體育形成感召和拉動,但高水平的學校體育與提倡的學校體育更多只是一種互為補充和依托的關系,兩者之間決不能劃上等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文化課輕體育課、重智力培育輕體育鍛煉的日常教學活動已經埋下了諸多隱患。如果這種隱患不能及時排除,如果這種趨勢不能根本扭轉,那麼整個社會都將要為此持續上繳越來越多的學費。

學校體育想要大發展,發力者不該局限於教育與體育

意大利特倫蒂諾地區採訪世界大學生冬運會,記者曾就青年運動習慣如何養成、學校體育如何開展等問題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及華人留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得到的答案有的在情理之中、有的則在意料之外:關於運動習慣的養成,科倫迪諾人更願意將此視作家庭自小培養和熏陶的功勞﹔至於學校體育的開展,更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的培養。

在特倫蒂諾地區久負盛名的特倫托大學,並未專門開設任何體育課程,而是與社會資源緊密結合,辦起了眾多體育俱樂部。學生隻需辦理一張20歐元的健身卡,就可以接觸到幾十個體育項目,從滑翔傘到潛水、從足球到冰球,項目種類讓人眼花繚亂。當地的中國留學生說:“再不喜歡體育的人,也會在校園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此種情景,讓人不由自主想到了這樣一句話:開展學校體育,功夫在詩外。

學校體育開展不力,教育界、體育界自然負有難以推脫的責任,但這份責任似乎也不是教育界、體育界兩家就能完全承擔得起的。家庭影響的微乎其微、社會氛圍的難成氣候、公共體育服務的普遍缺失、科學鍛煉指導的乏善可陳,都在影響著學校體育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由此,指望學校體育單靠教育界與體育界聯手就能改變面貌是不現實的,指望學校體育在不取得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情況下就可以打翻身仗的想法同樣是不現實的。或者也可以這樣說,在社會體育、職業體育尚無力完成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又怎麼能指望學校體育能夠一枝獨秀呢?

在新中國體育發展的數十年歷程中,每一階段的發展特點和特定成效都應該歷史地看、辯証地看,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改變現狀是理所當然的。在不同時期,體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性特點勢在必行,但根據形勢需要發生變動、變革、變化同樣勢在必行。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當前的學校體育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更與青年人所應擔負的時代使命不相匹配,不改變現狀就會被時代拋在身后,不改變現狀就會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

改變,必然要發生。但學校體育的改變,一定不是體育項目進了校園就能完成的,一定不是設定了體育加分就能完成的。期待學校體育發生改變是眾望所歸,指望學校體育的改變一蹴而就則是痴人說夢。學校體育的改變,一定源於全社會對體育價值的正確認知,一定源於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的切實保証,一定源於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持續推進。我們不指望學校體育幾年、十幾年就會有驚人的變化,但相信隻要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那這種改變就必將會在不經意的時刻帶給人們無限驚喜。

聯系本文記者

陳晨曦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張帆、胡雪蓉)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