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史家民攝 |
掃描二維碼 |
8月24日,一場大雨降臨南京。對牙買加游泳選手威廉姆斯而言,青奧會的比賽早已結束,但他依然在沖擊另一項“紀錄”。在青奧村的“綠動空間—環保小屋”,為了打破動能發電單車的發電紀錄,這個18歲的大男孩幾乎天天來“打卡”。
這樣的故事,在青奧村比比皆是。所有運動員全程入住青奧村的設定,讓不同膚色的年輕人享有足夠的相處時間。在這個濃縮的青春世界,獎牌不再是唯一的追求,那些獨特而有趣的文化教育活動,或許才是他們珍藏一生的記憶。
學習與游戲不是反義詞,互動體驗“活化”教育
青奧村“學習與分享”展廳,包括反興奮劑、傷病預防、公平競賽及職業生涯規劃等6個展區。
“安全體育”展區負責人蘇珊說,“傳統講座年輕人肯定不愛聽,我們干脆換個形式,孩子們喜歡玩電腦,那就讓他們玩電腦。”蘇珊和同事把安全運動、尊重身體等內容,用視頻、音頻、圖片、游戲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平均每天大約有200名參賽運動員來學習,不少人把所有內容都看完了。”
以游戲和體驗的形式教育青年、傳播知識,是南京青奧會文化教育活動的共同特點。在“傷病預防”展區的大屏幕上,真實球員演示的賽后恢復動作配上FIFA系列游戲的標示,一下子就讓年輕人進入到熟悉的游戲世界。而最受歡迎的“反興奮劑”展區更是“下血本”,參與者在電腦上答題闖關,一旦通關就能得到一塊漂亮的運動手表。
南京青奧會70%的文教活動在青奧村進行,環保小屋、世界文化村等處的工作人員均表示,互動體驗項目是各國運動員的最愛。在這個過程中,青奧會所倡導的教育目標,正在潛移默化地實現。看著人頭攢動的展廳,誰能說學習和游戲是反義詞?
交換徽章成為社交方式,文教活動帶來文化碰撞
據說,參加南京青奧會的204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發布了同樣數目的徽章,想要在青奧會快速結交朋友,交換徽章成了必備技能。行走在青奧村,年輕人的身份注冊卡挂繩上,幾乎都被各色徽章“佔領”。“徽章代表我的記憶,這些全是我在南京一點點換回來的。”百慕大田徑運動員索姆納的“戰利品”足足有50個。馬術賽場的一位志願者也不差,最高紀錄是一天換了30枚徽章。
雖然紀念品商店也售賣各種主題徽章,但在年輕人看來,還是交換更有意義。小小的徽章,見証了友誼的傳遞,也成為超越語言的社交方式。澳大利亞柔道選手德布呂納說:“我和一位日本柔道運動員交換了徽章,日本是柔道發源地,雖然語言交流不順暢,但我們依然成為了朋友。”
不只是人與人的交流,文化與文化也在青奧舞台上融合、碰撞。第一次走進中國文化小屋,澳大利亞摔跤選手普拉特就被古箏迷住了。這個愛彈吉他的16歲少年,輕輕撥動古箏琴弦,竟然無師自通地彈奏起來。“我要錄一首自己彈的古箏曲送給母親。”在南京青奧會,中國元素在文教活動中得到充分渲染。
“從開村以來,中國文化小屋每日接待200多人次,外國運動員最愛用毛筆寫自己的漢字名字。”中國文化展示副經理周豐梅說。
日均3000人“擠爆”體育實驗室,運動精神在青奧傳承
如果評選南京青奧會最火爆地點,體育實驗室當之無愧。根據國際奧委會統計,體育實驗室每天接待約3000人,其中一半是青少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創意被南京青奧會演繹得如此精彩。
63歲的李學正帶著7歲的孫女,每天從浦口坐車到南京火車站,再轉車到體育實驗室。看到愛滑板的孫女那麼開心,老人覺得每天花兩小時趕路挺值得。在這片“試驗田”,攀岩、輪滑、滑板、武術4個非奧項目,坐鎮的都是世界級高手,他們在展示高超技藝之外,更放下身段與孩子互動。
青奧村的運動員則收獲另一種“啟蒙”。“你退役后想做什麼?”這是葡萄牙前蹦床世界冠軍梅裡諾提給來到南京參賽的年輕運動員的問題。
作為青奧會模范運動員,梅裡諾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心得分享給年輕運動員。“運動員不可能比賽一輩子,他們的人生道路才剛剛起步,我們想為他們指引方向。”在南京青奧會,38名模范運動員全程參與文教活動,已有3800名年輕運動員接受偶像們的精神傳承。
“要是我年輕時能參加這些活動就好了。在青奧會盡情享受吧,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証明任何事,因為能來到這裡你已足夠出色。”梅裡諾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5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