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高鵬
不出意料,“奧林匹克2020議程”在國際奧委會第127次全會上順利通過。盡管這份奧林匹克改革路線圖中的諸多構想在具體操作層面有待細化,改革效果如何也有待時間檢驗,但至少國際奧委會已將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年前,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不久的巴赫拋出改革宣言時,有不少人認為他“杞人憂天”。畢竟,最近幾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表明,現代奧運會正處在其誕生100多年來的最好時期。然而,幾個月后慕尼黑、斯德哥爾摩、奧斯陸等城市先后退出申辦2022年冬奧會。仿佛一夜之間,原先搶手的奧運會“香餑餑”已不再那麼吃香,這不僅令國際奧委會十分尷尬,也讓那些樂觀主義者有了一絲危機感。
其實,當下奧林匹克運動面臨的挑戰,不如上世紀70年代所遇到的奧運城市債務危機那麼嚴重。但如巴赫所言,“現在變革,我們還掌握主動權”,對奧運會這樣一個體量龐大的事物而言,如果等到難以為繼之時再去調整,改革的風險和成本將會成倍升高。主動變革還是被動調整,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做出了明智選擇。
梳理一下可以發現,“奧林匹克2020議程”提出的40條改革建議,基本上是圍繞可持續發展、提高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這三大主題。比如,特殊情況下允許聯合申辦奧運會,是為讓中小城市也有機會辦奧運會﹔對不使用違禁藥品的運動員予以褒獎,有助於維護奧林匹克運動的誠信﹔相對靈活地設置奧運會比賽項目、東道主可提議增項,有利於保持其對申辦國、大眾以及青少年的吸引力。客觀地講,在奧運舉辦成本不斷攀升、濫用興奮劑之風愈演愈烈、網絡時代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熱情下降的大背景下,國際奧委會的改革思路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
從歷史來看,國際奧委會的數次變革都積極推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這一次由巴赫主導的改革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奧林匹克2020議程”通過后,具體操作問題隨之而來,比如跨國跨地區聯合舉辦奧運會,從申辦到籌備、組織該如何操作?奧運會東道主可提議增設比賽項目應該遵循哪些標准?國際奧委會改革的共識需要在具體細節操作中逐步落實,這將是一個相當繁復而長期的過程,考驗著國際奧委會領導人以及操作層的智慧與毅力,但至少在今天,國際奧委會已經邁出堅實的關鍵一步。
在奧林匹克運動影響不斷擴大的今天,國際奧委會的改革努力無疑具有示范意義,尤其是對長期以奧運戰略為主導的中國體育而言。盡管中國已是當之無愧的奧運金牌大國,但中國體育的現狀難以令人滿意——三大球項目積弱不振,競技體育結構失衡日益突出﹔優質體育文化產品不足,體育產業潛力還有待挖掘﹔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制約著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無論是中國體育的發展路徑還是管理方式,都有著巨大的改革空間。
隻有自身發展符合時代和大眾的需求,體育事業才能找到持續發展的動力,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這點啟示,值得中國體育人深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