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过行业低谷期 蓄力民族品牌梦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用品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随着近年来“内挤外压”的双重压力加大,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陷入关店潮和高库存的困境中。尤其是2012年,多数企业收入和利润双双跌至低谷。
然而安踏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却让人感到了寒冬中的一丝暖意,营业额、毛利率及净利率均高于市场预期。而2014年第一季度订货会数据实现了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正增长。
“近两年我们的企业是负增长,但依旧走在行业的前列。2013年我们做了很多的变革和转型,”丁世忠说,“安踏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未来的发展蓝图中,抢占国际市场,打造民族品牌是安踏发展的长期目标。
“中国民族品牌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批企业从无到有,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但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何实现中国企业、体育品牌的国际化,能够与国际品牌竞争。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但梦想更大。”丁世忠说。
“不做中国的耐克、阿迪,只做世界的安踏。”这是丁世忠的口号,也是他一贯秉承的品牌发展战略。
2005年安踏出资赞助CBA篮球联赛,中国篮协将比赛用鞋的权益交给了安踏。然而尴尬的是,穿惯了“洋鞋”的运动员对于安踏这一民族品牌并不买账,很多俱乐部联合抵制。
面对尴尬,丁世忠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把危机视为关乎安踏生死存亡的挑战,决定成立运动科学实验室,用技术创新去化解危机。
安踏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力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奋斗,不仅参与了国内大多数体育用品标准的制定,还作为国内代表参加了欧盟牵头的国际体育用品标准制定。
“我们现在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能够用数据证明每一款运动产品的好与不好,这个就是最大的改变。我们要有说服力,让中国的篮球运动员相信安踏有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丁世忠说。
“我们赞助了7年的CBA,从过去99%的运动员选择国外品牌,到后来99%穿安踏,运动员的满意度创历史最高。这些数据可以证明运动科学实验室的成绩,同时也让我们的专业运动产品在市场上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