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索契2月15日体育专电 体育时评:不妨以单板职业化“破冰”中国冬季项目改革
新华社记者邹大鹏 徐征
金牌还是奖金,世界杯还是商业赛?中国单板滑雪这看似艰难的简单取舍,背后却是冰雪运动的职业化转身之惑,中国冬季项目改革的“破冰”也积聚于此。
一如往昔,索契冬奥会点燃了冰雪运动激情,中国队每一次冲金都让人热血沸腾。然而,被透支的热情在赛会过后还能维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冰雪体育“阴阳脸”的现实却将长在:夺金时举国欢腾,项目发展少人问津。
争先当自强,中国单板滑雪的职业化发展轨迹,或许将为冬季项目迎来冰雪之春。一方面,运动员积极融入顶级商业比赛,不仅可以名利双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
据统计,在2014年1月结束的六星级世界极限运动会上,仅U型场地男子冠军的奖金就达到了5.84万美元,而国际雪联举办的世锦赛男、女共5个项目的总奖金才10万美元,有“单板界迈克尔·杰克逊”之称的肖恩·怀特,每年的比赛奖金加上商业赞助年收入高达2000万美元。
“能参加世界杯未必有机会参加商业比赛,后者才是真正高手云集的殿堂,在这里你可以创造风格、赢得裁判认可,奥运会的成绩自然水到渠成,”正如张义威、蔡雪桐等单板队员所说。
另一方面,商业赛事本身也“反哺”着项目的发展,正是有了民众的运动需求,这些广受关注的赛事才得以推广,而运动基础又对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提供了自生动力,如同美国单板滑雪项目一样,想在奥运会不夺冠都难。
从聘请外教、参加世界杯比赛,到主动送运动员参加商业比赛,中国冰雪体育转身可谓“不惜血本”。然而,职业化的探索不应止步于此。
从2009年年初开始,郑洁、彭帅、李娜和晏紫四人正式脱离国家队“单飞”,开始走上“自负盈亏”的职业化道路,告别“铁饭碗”,当上“个体户”,奖金基本无需分成全归个人所有,但开销也全由自己支付,金花们在并存的机遇和挑战下迈出历史性一步,也成就了中国网球与世界体育接轨的典范。
如今,单板滑雪的步子可以再大一点,传统观念中的“野路子”正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好办法,虽然不少队员对“保温箱”还很依赖——“国家把我们养的很好!”,但不去碰壁、不经摔打,“小小鸟”很难一步登天。
不过,职业化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网球金花们也是在雅典奥运会后才“半单飞”,先由国家支持运动员参加大量职业化赛事,经过了一个科学的适应期。
环顾冬季项目,无论是单板滑雪,还是花样滑冰、冰球等,都有着广泛的商业价值和群众基础。对此,不妨深挖一锹,“破冰”改革的收获将绝不仅仅止于金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