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南京 晴转小雨
今天是我成为青奥少年报道团正式成员的第五天。虽然昨天街头采访的汇编节目被朱老师否决,但与澳大利亚乒乓球队的专访还是很顺利的。我本人很喜欢乒乓球,也跟教练练了3年。昨天受澳大利亚队教练邀请,我们去观看了他们队的训练。通过对澳大利亚队的初步了解,发现他们亮点多多:德国籍教练配半专业亚裔选手。
今天一大早,今天便直奔五台山体育中心乒乓球馆。可到了五台山体育中心,发现这里既有乒乓球比赛场馆,也有乒乓球训练馆。先在乒乓球比赛馆扑了个空,又返回到乒乓球训练馆,发现那里也没有澳大利亚队的身影。于是我们重新过安检,再次来到乒乓球比赛馆,发现比赛馆地下一层有四张台子,在那里,我见到了熟悉的面孔。
一开始还有个小插曲:众所周知,奥地利(Austria)和澳大利亚(Australia)的英文简称极相像,很多人会弄混。不幸的是,管理人员就把奥地利和澳大利亚弄混了,所以奥地利小朋友来和他们交换场地了。
一波三折,我们终于来到了澳大利亚队训练场地。当他们瞥见中国队在他们旁边训练时,不禁大呼:“Oh,no!”不过,他们并没有被这件事影响,还是一心训练。我一直在旁边观察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发现两队实力悬殊:中国队4人一起练习,5分钟内没断两次,抽、拉、正手反手接球都有练到;澳大利亚队接发球都会出问题。虽然澳大利亚职业乒乓球没有像在中国这样普及,但共同的热爱把他们带到了南京青奥会。
紧接着就是边聊天边采访教练,发现作为社交游戏,在澳大利亚打乒乓球的人很多,因为它简单易学而且相对便宜,所以很多人都会打乒乓球,但作为一个职业,它就变得冷门了。虽然澳大利亚有一万名注册乒乓球运动员,但完全以打球作为职业的一个没有,乃至在澳大利亚连一个国家训练中心都找不到。
教练延斯朗来自德国乒乓世家,爸爸、哥哥都是职业选手,在他真正明白乒乓球是什么之前就开始挥拍子打球了。在中国和德国,职业乒乓球是再普通不过了的,可换在澳大利亚却几乎不存在什么职业乒乓球。我想,不同国家的特色不同,擅长的项目当然不同。由于两位澳洲小朋友知道中国乒乓球强大无比,所以也就放松了心态,不强求自己,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出最高水平。
青奥会就是这样一个盛会:没有名次奖牌压力,有着共同爱好的青年人可以随意交流,充分展示自我,深入体验文化,真是好处多多。相信青奥会的名头会越来越响,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和体验青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