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0月15日體育專電(新華社記者吳俊寬、李靖)2013年10月15日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在天津禮堂大劇場落下帷幕,歷經二十載的東亞運動會正式退出歷史舞台。本屆東亞運動會創造了設項最多、參賽運動員人數最多等多項紀錄,在“合理節儉”思路的指導下,從未舉辦過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天津用流暢、高效、有序的組織工作保証了東亞運動會的完美謝幕,在東亞體育事業的發展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牌不多、優勢依舊 中國代表團穩居首位
四年前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上,中國隊共派出17位北京奧運會冠軍以及劉翔、張琳、朱啟南等名將壓陣的豪華陣容。本屆東亞運中國代表團陣容中隻有葉詩文、焦劉洋等幾位倫敦奧運會冠軍,盡管如此中國代表團依舊佔據壓倒性優勢,共獲得134金、79銀和51銅,繼續牢牢佔據獎牌榜首位。
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賽中,葉詩文一騎絕塵以2分11秒49的成績奪冠﹔200米“蝶后”焦劉洋在她並不擅長的50米蝶泳中,以26秒85收獲一枚銅牌。
奧運冠軍發揮精彩,小將新人的表現也格外搶眼。全運會上獨攬男子50米、100米自由泳冠軍並兩破亞洲紀錄的新星寧澤濤以搶眼的成績拿下男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兩金,此外他還收獲了兩枚接力銀牌。不滿17歲的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在比賽中力克多名好手,拼得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
在此前進行的五屆東亞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均高居金牌榜和獎牌榜的首位。此次中國隊再次穩居榜首,可謂善始善終。不過應該看到的是,中國隊在三大球項目上的表現參差不齊,男女六個項目中僅女籃和女排獲得冠軍,男足則在五支參賽隊中排名墊底。
運行順暢、節儉合理 天津樹立節儉辦賽新標杆
盡管東亞運動會是天津承辦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但是毫無辦賽經驗賽事組委會“摸著石頭過河”卻趟出了一條保証運行、合理節儉的新路子,為中國今后舉辦大型運動會提供了好的經驗。
本屆賽會共設24個大項、254個小項,有9個國家和地區的2422名運動員來津參賽,是設項最多、參賽運動員人數最多的一屆東亞運動會。但據組委會秘書長、執行局局長王津生介紹,本屆東亞運動會堅決貫徹落實節儉辦賽會的精神,較大幅度地壓縮了預算經費支出,成為經費支出最少的一屆東亞運動會。
節儉不等於盲目省錢。在該省的地方省錢,同時還要盡力滿足參賽運動員、官員和參與報道的媒體記者的各方面需求,在厲行節儉和保証運動會標准之間力求完美平衡是組委會在賽事籌備之初就始終秉承的原則。簡短精彩、特點鮮明的開幕式,內緊外鬆、嚴密而人性化的安保體系以及細致周到、安排得當的媒體服務都是賽會組織工作中可圈可點的亮點。
“四年后第13屆全運會將在天津召開。我相信天津有能力舉辦一屆全民惠民的、一流的全運盛會,充分展現其渤海明珠的魅力。在我心中,這是最后一屆、也是最成功的一屆東亞運動會,”東亞運動會聯合會名譽主席霍震霆這樣評價天津及本屆東亞運動會。
面向青年、面向未來 轉型思路廣受好評
20年來,六屆東亞運動會為東亞地區運動健兒提供了交流鍛煉、展示風採的平台,在促進東亞地區,特別是體育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體育事業發展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適應新的國際體育形勢,東亞運動會今后將更名為東亞青年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屆,參賽運動員的年齡原則上在14歲至18歲之間。第一屆東亞青年運動會將於2019年舉行。
在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看來,由於近年來各代表團越來越多地選派年輕選手參賽,東亞運動會過渡到東亞青年運動會並非突兀轉折,而是在量變積累過程中的一次順應時代發展的質變。
中華台北代表團團長陳建華在接受採訪時說:“雖然覺得有點可惜,但是改成東亞青年運動會對推動東亞地區青年體育發展、倡導青年運動更有幫助,我們也是樂觀其成。”
關島代表團團長羅杰·沃爾也表示,這是令人興奮的決定。青年運動員通過參加區域性運動會提高水平,為將來參加奧運會或其他世界大賽做好准備。現在已經有太多成年運動員的比賽,也許這也是將東亞運動會改變成東亞青年運動會的原因之一。
蒙古國奧委會副主席達姆丁說:“第一屆東亞運動會於1993年在上海舉行,自那屆起每屆賽會都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對東亞各國和地區的體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也希望東亞青年運動會能繼續發揮這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