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

 投入可否持續 未來路在何方 

恆大登頂之后的“破”與“立”

本報記者  陳晨曦  季  芳

2013年11月13日05:14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宋 嵩

核心閱讀

廣州恆大的成功,是“高投入帶來高效益”的典范﹔廣州恆大的成功,更是職業化管理和運作體系的勝利。廣州恆大的“鯰魚效應”刺激著中超同行,吹響了中國足球改革的號角。

問鼎亞冠之后,廣州恆大隊又有了更高追求,將目光投向12月在摩洛哥舉行的世俱杯,期待著與德國豪門球隊拜仁慕尼黑隊過招。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世俱杯還會在廣州舉行。現在的中國足球舞台,廣州恆大總會第一個做出讓人驚訝的新動作。

廣州恆大的橫空出世,像“鯰魚效應”一般攪動了中超的一潭池水,改變著中國足球舊有的規則和玩法。如今,突破已經由廣州恆大率先發起並完成,而中國足球圈若想在解構與重組之后達成一種新的平衡,絕非隻靠恆大一家的努力就能完成。

模式難以復制

管理值得借鑒

恆大不光是靠砸錢,而是在創造一種管理方式。這種模式短時間裡收到了效果,但仍還有不少方面需要完善

11月9日的亞冠決賽次回合比賽,眾多中超俱樂部的投資人和總經理都到現場觀看了比賽。在對廣州恆大隊送上祝賀的同時,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恆大俱樂部這種成功的模式“難以復制”。

在超級資本的支撐下,廣州恆大俱樂部在成績上得到了與投入和期待相符的產出,但這種方式難以有效推廣與復制。持續穩定的投入,仍是眾多俱樂部追求的發展模式。不過,重金打造的華麗陣容背后,廣州恆大俱樂部依靠的是一整套職業化管理和運作體系,帶動了球隊整體實力的提高。中超其他俱樂部在對恆大“高投入、大手筆”的做法望而興嘆的同時,不妨借鑒其科學的管理方式。

在俱樂部管理上,恆大沒有套用任何中國俱樂部的模式或經驗,而是大膽將歐洲俱樂部的管理運營方式移植過來,獎懲制度、評價體系、管理模式等的建立也打破了國內俱樂部的窠臼,短時間便收到了效果。足壇名宿金志揚說:“恆大不光是靠砸錢,而是在創造一種管理方式。”

北京歐迅體育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朱曉東認為,廣州恆大在細節上已經有了歐洲球隊的味道:“球隊服務人員非常多,管理很職業。球員可以隻帶私人用品到球場,其他物品全部有人負責打理,比賽結束后球員就可以直奔機場,有種歐洲職業隊伍的感覺。這樣的管理水平,在中超還屬於鳳毛麟角。”

廣州恆大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三四年裡取得成功,採用的是現代企業化的管理運作方式,這足以証明這種管理模式要優於行政管理模式和國企管理模式。但這並不表示廣州恆大已經完美無缺,以“職業足球”的角度衡量,仍還有不少方面需要完善。恆大還需要一座屬於俱樂部的專業足球場,這也是得以承辦世俱杯的先決條件。此外,雖然現在的天河體育場已經被球迷染成一片紅色,但在用勝利聚攏人氣的同時,俱樂部依然需要將足球文化融入球迷的血液之中。

發展模式求變

培養后備補強

恆大俱樂部草創階段的高投入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通過青訓體系形成“造血”機制,方是打造豪門的長久之計

恆大在實現火箭式躥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高投入能否持久?對此,恆大高層曾坦言,俱樂部草創階段的高投入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在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規劃中,恆大有著不同階段的目標,奪取亞冠只是短期內的目標,中期目標是,再用5至8年的時間,逐漸弱化球隊中外援的作用,通過對本土球員的培養和引進,讓恆大隊逐漸成為一支以內援為主導的國內強隊。長期目標則是,用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通過恆大足校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組成球隊的中堅力量。

由此,位於廣東清遠市郊外的恆大皇馬足球學校無疑成為許家印足球版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按照他的設想,這將是未來足球明星的制造基地。

足校依然沿用恆大慣有的“高端”路線,與世界頂級的皇家馬德裡俱樂部合辦,青訓基本借鑒皇馬的足球訓練體系。一切與足球相關的訓練計劃全部由皇馬教練負責制定,中方教練可以提供意見和想法,但沒有決定權。在這裡,存在許多與傳統中國體校截然不同的訓練方式,比如說,所有學員每周訓練4次,每次僅僅一個到一個半小時,周末比賽。

“恆大足校的培養方式比以前好些,特別是他們重視了訓練與教育的結合,”金志揚說,不過他認為,足校剛剛成立兩年,時間尚短,對於足校的青少年培養體系,以及恆大未來走勢的影響,尚無法得出結論。

不過,外界對於恆大足校仍存在不少質疑,其中的焦點問題就是皇馬給這個足校帶來的“是一張皮還是一個靈魂”。有人認為,足校的形式依然是將孩子“圈養”起來,時間久了難免會重走體校的老路。

中國足協教練委員會一位成員表示:“目前中國的職業俱樂部都無法形成自我造血的機制,所以和歐洲的俱樂部很不一樣。希望恆大的投入更科學,更著眼未來,不要曇花一現。”

帶動聯賽提升

倒逼足協改革

韓國K聯賽有四五支球隊實力等同於首爾FC隊,折射出中超與韓國聯賽的差距。從“恆大現象”中得到怎樣的啟發,是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的命題

亞冠決賽結束后,廣州恆大隊的對手首爾FC隊並不服氣,因為在兩回合的比賽中,恆大隊並未獲勝,而是依靠客場進球的優勢才如願捧杯。

如果將中超聯賽和韓國K聯賽橫向比較,中國足球也確實沒有過於驕傲的資本,因為恆大隊在國內聯賽一枝獨秀的同時,韓國聯賽至少有四五支球隊具備與首爾FC隊同等的實力。

“恆大的一次奪冠,不會改變中國足球太多”,這樣的說法在圈內已經被默認,折射出了目前中國足球深陷的尷尬境地。對恆大隊而言,未來還想再稱霸亞洲,隻靠現有球員和陣容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建立自己的體系,形成持續的戰斗力。與K聯賽整體實力的差距,也給其他中超球隊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近年來的中超聯賽中,恆大俱樂部一直被視作“異類”,對於中超聯賽的拉動和打壓同時存在。恆大的成功無疑刺激了整個聯賽,拉動了票房,也帶動了其他俱樂部的投入,讓聯賽更加精彩好看﹔但恆大隊的一枝獨秀也讓比賽失去了懸念,對聯賽造成傷害。

朱曉東表示,對於恆大隊的成功,中國足協和中超聯賽要有清醒的認識,需要制定一些防范措施,“恆大這麼做沒有什麼錯,但對於聯賽的整體而言,應該有危機感存在。聯賽是由眾多球隊組成的共同體,在照顧豪門利益的同時,也要傾聽中小球會的訴求。” 

北京萬國群星足球俱樂部董事長、旅居中國多年的英國人羅文表示,類似恆大現象,在英國和西班牙的聯賽中也同樣存在,但不是特別明顯,“因為誰都沒有那麼多錢,能把歐洲最好的球員挖到一個俱樂部。我覺得聯賽的健康發展還要依靠政府、足協來維護足球市場,否則市場就會遭到破壞”。

無論未來怎樣,恆大的橫空出世讓一度陷入低谷的中超聯賽重新煥發了生機。中國足球改革和俱樂部發展能從“恆大現象”中找到怎樣的靈感和啟發,是人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廣州恆大的一些做法顯現出了對現有秩序的沖擊。有觀點認為,俱樂部的管理體系正在刺痛足球管理部門,倒逼中國足球改革。亞足聯第一副主席、國際足聯執委張吉龍表示,恆大的成績應該讓中國足球反思,讓中國足球冷靜下來,從而敲響中國足球改革的鐘聲。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3日 15 版)

(責編:袁勃、胡雪蓉)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