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索契2月15日電(記者鄒大鵬 徐征)金牌還是獎金,世界杯還是商業賽?中國單板滑雪這看似艱難的簡單取舍,背后卻是冰雪運動的職業化轉身之惑,中國冬季項目改革的“破冰”也積聚於此。
一如往昔,索契冬奧會點燃了冰雪運動激情,中國隊每一次沖金都讓人熱血沸騰。然而,被透支的熱情在賽會過后還能維持多久,我們不得而知,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冰雪體育“陰陽臉”的現實卻將長在:奪金時舉國歡騰,項目發展少人問津。
爭先當自強,中國單板滑雪的職業化發展軌跡,或許將為冬季項目迎來冰雪之春。一方面,運動員積極融入頂級商業比賽,不僅可以名利雙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競技水平。
據統計,在2014年1月結束的六星級世界極限運動會上,僅U型場地男子冠軍的獎金就達到了5.84萬美元,而國際雪聯舉辦的世錦賽男、女共5個項目的總獎金才10萬美元,有“單板界邁克爾·杰克遜”之稱的肖恩·懷特,每年的比賽獎金加上商業贊助年收入高達2000萬美元。
“能參加世界杯未必有機會參加商業比賽,后者才是真正高手雲集的殿堂,在這裡你可以創造風格、贏得裁判認可,奧運會的成績自然水到渠成,”正如張義威、蔡雪桐等單板隊員所說。
另一方面,商業賽事本身也“反哺”著項目的發展,正是有了民眾的運動需求,這些廣受關注的賽事才得以推廣,而運動基礎又對人才選拔和梯隊建設提供了自生動力,如同美國單板滑雪項目一樣,想在奧運會不奪冠都難。
從聘請外教、參加世界杯比賽,到主動送運動員參加商業比賽,中國冰雪體育轉身可謂“不惜血本”。然而,職業化的探索不應止步於此。
從2009年年初開始,鄭潔、彭帥、李娜和晏紫四人正式脫離國家隊“單飛”,開始走上“自負盈虧”的職業化道路,告別“鐵飯碗”,當上“個體戶”,獎金基本無需分成全歸個人所有,但開銷也全由自己支付,金花們在並存的機遇和挑戰下邁出歷史性一步,也成就了中國網球與世界體育接軌的典范。
如今,單板滑雪的步子可以再大一點,傳統觀念中的“野路子”正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好辦法,雖然不少隊員對“保溫箱”還很依賴——“國家把我們養的很好!”,但不去碰壁、不經摔打,“小小鳥”很難一步登天。
不過,職業化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更應該“扶上馬、送一程”,網球金花們也是在雅典奧運會后才“半單飛”,先由國家支持運動員參加大量職業化賽事,經過了一個科學的適應期。
環顧冬季項目,無論是單板滑雪,還是花樣滑冰、冰球等,都有著廣泛的商業價值和群眾基礎。對此,不妨深挖一鍬,“破冰”改革的收獲將絕不僅僅止於金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