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4年兩會體育圓桌

一個讓大球出彩一個讓小球稱霸 姚明鄧亞萍的"外交經"

梁璇

2014年03月14日08: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姚明和鄧亞萍的“外交經”

昨天上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政協委員姚明在搭乘下午兩點的飛機返滬前,出現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的會議室裡,與他同時出現的還有政協委員鄧亞萍。雖然二人“一個讓大球出彩、一個讓小球稱霸”,但他們代表中國運動員走出國門的經歷和與外國友人的友誼,卻讓“體育與公共外交”這樣略顯生澀的主題變得十分鮮活。

“讓公眾參與外交,把外交官、外交協會的任務交到公眾手中”,是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舒乙詮釋公共外交的方式。舒乙向記者表示,中國的公共外交起步較晚,像鄧亞萍與姚明這樣的體育明星,有踐行公共外交的天然優勢及良好的示范作用。 2011年,姚明當選了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就職”時,姚明曾表示:“我時常想,即使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我們的前輩都可以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強大的包容心使得‘乒乓外交’成為可能,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我們有理由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002年11月17日,姚明首次代表火箭隊出戰,隨后的10年,姚明盡可能地融入當地社會,“國外的球員多出自各大高校,那時,我每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比如經常跟巴蒂爾一起喝啤酒,聊聊各自國家的家庭和文化,通過這種交流,我們逐漸融入了彼此的生活。”讓姚明印象最深刻的,是時任火箭隊主教練范·甘迪,“他很嚴謹,話不多但字字珠璣,是個工作狂。”這個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總是第一個到球場准備訓練內容的美國人,讓20歲出頭的姚明感受到什麼是以身作則,“他讓球員必須向這種標准看齊,我很容易接受,但自由隨意的美國球員比較難適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球員改變了態度,終於形成了我們隊的氛圍。”姚明表示,“公共外交就是民間外交,與大家所說的‘軟實力’相似,是幫助一個國家擴大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而正是這10年結下的深厚友誼,與原來在NBA的教練和隊友“一直保持不錯聯系”的姚明,在退役后為中美籃球搭建了不少橋梁,涉及青少年籃球、表演賽等各層次的交流,姚明對此謙遜地說:“中美籃球本來就關系密切,從國家隊、俱樂部到學校,各個層面的接觸也很多,個人的努力只是大環境中的一小部分。”

但對鄧亞萍而言,最好的外國朋友“毫無疑問是老薩”——在1991年世乒賽中,中國隊以2:3輸給了朝韓南北聯隊,“這是朝韓首次合作打比賽,我們雖然輸了,卻得到了‘和平獎’。”但正是這次比賽,成了鄧亞萍和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友誼的開始,“那是他第一次看我比賽”。后來鄧亞萍在女子單打比賽中奪冠,翻譯告訴18歲的鄧亞萍:“薩馬蘭奇要給你頒獎”。當時還是“黃毛丫頭”的鄧亞萍在心裡琢磨“那又怎麼了?誰頒不一樣?”但當薩馬蘭奇邀請鄧亞萍到洛桑國際奧委會做客並告知她,“鄧,你是我第一個邀請到國際奧委會做客的運動員”后,鄧亞萍才真正意識到薩翁那句“你該學英文”的建議背后,是對優秀運動員的關切與提攜。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薩馬蘭奇再次為鄧亞萍頒獎。但在鄧亞萍還沒奪冠前,薩馬蘭奇就曾問她“你知道決賽是哪一天嗎?”似乎已經看好鄧亞萍奪冠,“有人告訴他日期后,他順手記下了時間。”1996年,鄧亞萍的亞特蘭大之夢再次成為現實。這一次,薩馬蘭奇除了為她頒獎,還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像對待自己的孫女一樣親撫了這位中國姑娘的臉頰,這一刻成為將二人友誼印入歷史的見証。在薩馬蘭奇推薦下,鄧亞萍退役后成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她也是第一位進入國際奧委會的中國運動員。

“從我認識他到他2001年退休,老薩在做人做事和國際視野等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發。”鄧亞萍說,薩馬蘭奇曾告訴她“我(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來中國時,你們的衣服隻有黑灰藍3種顏色。”后來對中國變化的認可以及同鄧亞萍的友誼,讓薩馬蘭奇對中國厚愛有加,鄧亞萍笑稱,“交朋友到了那個份兒上,其實不需要太多言語,就是‘你懂的’,我想,這就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像小球轉動大球的先例,要大用特用”。

作為較早代表中國走出國門的一批運動員,雖然“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常務理事”是這位乒壇大姐大現在的頭銜,但鄧亞萍回憶,她的整個運動生涯似乎都在踐行公共外交的使命。退役后,她參與了世界勞倫斯組織,成為這個由全球46個頂級運動員組成的協會中“唯一的中國人”。在這裡,她需要到不同的洲為當地乒乓運動員和教練員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導,還要到不同的地方幫助傷殘人士或貧困的孩子,用體育作媒介,幫助他們戰勝恐懼和憂傷,這些賽場之外的體育工作,讓她深切感受到曼德拉所說的“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同時,這也讓她意識到國內體育公益、NGO組織“越來越活躍,但沒有章法”的現狀,幾年前,馬爾代夫的駐華大使主動找到鄧亞萍,“這個人曾是乒乓運動員,對乒乓有感情,他在組織各使館的外交官乒乓俱樂部,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比賽”,鄧亞萍欣然應允后發現,“體育是開展公共外交很好的平台,我們有很多世界級影響力的人,但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我相信體育能給人以心靈的觸動,隻要每個人從點滴做起。”

這對在役運動員同樣適用,“體育比賽不像電影可以回放,稍有失誤就意味著明年再來,它的真實性和生活十分切合。”姚明把賽場看作“濃縮的生活模型”,他表示:“當你在比賽時需要作出選擇時,文化背景和民族性就會在背后起作用,別人可以從你身上看出你們國家的民族性是什麼樣的,其中不乏優秀,但也有丑陋。因此,當你站在體育為你提供的交流平台上時,展現自己,也要學會吸取別人優秀的文化。”姚明坦言,這種謙卑的心態正是奧林匹克給他的啟示,“奧運會最讓我激動的是,開幕式上1萬多運動員代表70億人入場,站在運動場中間,就像周游了世界,即便高大如我,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在競技場內外,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責編:溫靜、張帆)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