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
跑馬場位置
大致位於今天的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地塊。
南洋勸業會會場
據記載,南洋勸業會的會場佔地至少700余畝,大致由如今南京市區的許府巷、南瑞路、內金川河和青石村四面圍成。
中國歷史上“首屆全國運動會”就是在南京舉行的!1910年舉行這一體育盛事的地點叫做南洋勸業會跑馬場,在今天南京市區許府巷、南瑞路、內金川河和青石村巷四面圍成的范圍之中。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的運動場就在跑馬場的大門位置。這一重要發現記錄在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剛剛編纂完成的《百年緣 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克》一書裡。那屆運動會有哪些項目?如何評獎?揚子晚報記者日前多方採訪,為您揭開那場影響深遠的體育賽事背后的故事。
實習生 笪越 揚子晚報記者 王 璟
一場中國史無前例的賽事 “全國運動會”1910年南京首秀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是中國史上首次官辦國際性博覽會。其間,全國體育界人士於1910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在南洋勸業會場地舉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運動會。這次運動會全稱是“中華全國學校分區運動會”,簡稱全國學界運動會。體育史學界將這次運動會定義為“首次以奧運會模式的全國性的體育競賽大會”,稱其“競賽組織形式”、“召開時機的選擇”都類似於奧運會模式,“使一個以奧運會形式為藍本的體育賽事活動”從此走向全中國。
“比賽的前三名分獲金銀銅牌,是直接對奧運會頒獎方式的學習。而利用大型博覽會來擴大運動會影響力的舉措,其實也是模仿此前1900年、1904年、1908年三屆奧運會與世博會同時舉行的形式。當時的運動種類,分田徑賽、足球、網球、籃球四項。田徑賽運動比賽,則分高等組分區比賽、中等組分區比賽及全國各學校聯合比賽三種。計分方法為:第一名五分,第二名三分,第三名一分。得分最多之錦標隊,獎給銀杯一隻。”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科員胡卓然是負責編纂《百年緣 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克》一書的具體工作人員之一。他告訴記者,由於年代間隔久遠,關於104年前的那次劃時代的全國運動會,大部分史實細節在今天已鮮為人知,不過有一些報道能夠佐証。
胡卓然指著書中一些報紙復印照片告訴記者,當時華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申報》在運動會開幕前后曾持續報道了全國運動會,有運動會即將舉辦的預告,賽前廣東運動員遠道而來的報道,有數以萬計觀眾前來觀看運動會的消息等等。運動會之后出版的部分1910年晚清期刊也報道了全國運動會的訊息。辛亥革命之后,全國運動會的屆數都是延續1910年第一次全國運動會而向下順延。
一塊中國奧運夢的起航地 丁家橋小學將立碑紀念
多種原始史料記錄顯示,第一次全國運動會是在南洋勸業會的跑馬場舉辦的。那次全國運動會開幕前,在浙江紹興府中學堂任教的魯迅曾率學生來南京參觀南洋勸業會。魯迅的一位學生魯樹恆留下了作為觀眾的珍貴記錄,他稱南洋勸業會場地“北有跑馬場”,“全國運動會假跑馬場舉行也”。
南洋勸業會事務所編纂科編輯的《南洋勸業會觀會指南》一書中,可以查詢到關於南洋勸業會跑馬場內設置有球場和體操運動場的記錄。“在10月份全國運動會舉辦之前,這片場地就曾舉辦過多次體育比賽。”胡卓然說,可惜的是,南洋勸業會跑馬場至今沒有發現歷史照片。“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1910年出版的《南洋勸業會場圖說》中刊登有手工繪制的跑馬場圖畫。”
胡卓然告訴記者,將實景圖畫與歷史地圖進行比照,“在南洋勸業會的歷史地圖上,位於跑馬場附近的青石橋,在其歷史位置上今天還有一座新橋。以其作為參照,再與今天的南京市區地圖進行對照,可以判斷出南洋勸業會跑馬場的舊址范圍約在今天南京市區許府巷、南瑞路、內金川河和青石村四面圍成的范圍之中。”胡卓然告訴記者,原先的跑馬場大門就大致位於今天的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的校園范圍內,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的運動場就在跑馬場的大門位置。
“通過史料的記錄,可以找出百年前中國人奧運夢想起航的地方,這對於即將舉辦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南京,也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紀念。”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張義寶校長告訴記者,學校擬於8月初舉行中國奧運夢想起航地紀念碑揭牌儀式,校園裡將豎起“中國第一次全國運動會舉辦地舊址紀念碑”。
新的起點
10多年后 “中國奧委會”在寧宣告成立
談到中國奧林匹克,不得不說一個人,那就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在東方的最早倡導者,有著“中國奧運第一人”之稱的張伯苓。
今年82歲的張伯苓孫女、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張媛貞教授日前告訴記者,在南京舉行的首次全運會中,張伯苓擔任了總裁判。
張媛貞介紹,在她祖父張伯苓的影響下,他們整個家族都非常喜歡體育運動,而且一直和江蘇、和南京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我的四堂妹是郎平的啟蒙教練﹔而我的兒子,個子有一米九二,以前是江蘇省籃球隊的。我女兒呢,是南師大體育系畢業的。”
胡卓然告訴記者,在南京發起首屆全國運動會十多年之后,張伯苓又在南京再續“奧林匹克緣”,發起成立民國時期的中國奧委會組織。1924年7月,來自全國體育界的66名代表,在“國立東南大學”的校園裡匯聚到一起,讓中國國家奧委會終於得以成立。張伯苓擔任會議主席。當年即發布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對於國內外體育工作之范圍》。《范圍》裡“國際關系”上的第一條即:“奧倫匹克運動會會員”(奧倫匹克是當時對於奧林匹克的一種音譯)。而“國內工作”的職責裡有“選擇中華代表參加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是當時國內對奧運會的通用名稱)”。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史料顯示,張伯苓宣告成立的,其實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國家奧委會。
1925年10月,張伯苓向“北洋政府內務部”呈報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備案登記申請。雖然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后不久就遷址上海辦公,但張伯苓與南京的這段緣卻還在延續。他其后多次在南京召開該組織的董事會,討論全國體育大計和奧委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