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華日報報道,盡管南京青奧會在規模、內容、人數上都超過第一屆新加坡青奧會,但預算要低於新加坡。
節儉,作為南京青奧會的關鍵詞之一,一直是媒體的報道熱點。事實上,從申辦之日起,節儉就已成為南京青奧會的一個深深的烙印。無論是“窮游”希臘採火種、虛擬傳遞五大洲,還是場館大多靠“借用”、坐椅全都可回收﹔無論是青奧村開村儀式不過25分鐘、開幕式不搭大型機械式舞台,還是擊劍場館“改軟件不改硬件”式調燈、帆船比賽場地金牛湖隻設浮動碼頭,南京青奧會一直以“清淡”的形象出現,甚至可以用“摳門”來形容。
但是,我們樂見這樣的“摳門”。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如今在國家厲行節約,制止鋪張浪費的背景下,南京青奧會力主節儉,既是對國家節儉理念的具體落實,也是對民眾意見和權益的維護和尊重,更是對社會節儉風氣形成的推動。
節儉並不意味著放低要求,那麼,巧婦如何能做好這少米之炊?從相關報道來看,南京青奧會這位“巧婦”為后來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一是依賴市場,二是依賴科技。
節儉辦賽是態度、是要求,如何做到節儉辦賽是務實、是科學。“簡約而精彩”的青奧會之所以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在於理念上的革新與理性,更在於行動上的睿智與實干。說南京青奧會成為節儉舉辦大型賽事的范本,也許還言之太早,但是希望南京青奧會能把節儉的精神堅持到最后,落實到細節。(顏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