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與他的“泳士”們慶祝成功橫渡台灣海峽。
橫渡台灣海峽的隊員們准備啟程。
橫渡台灣海峽的隊員們准備啟程。
攝影船跟蹤拍攝橫渡中的隊員。
風雨、雷電、夜游、洋流、倒流,此外還可能會有水母和鯊魚攻擊,以及那句“10去6死3留1回頭”的著名傳言和至今無人橫渡成功的現實,8月18日中午12時30分開始的“兩岸游泳健兒接力泳渡台灣海峽”挑戰活動從一開始就預示著艱險重重。中國台灣新竹下水,福建平潭上岸,此次領銜的是中國橫渡第一人的張健,他率領12位“泳士”,原計劃挑戰三天三夜日夜不間斷橫渡台灣海峽,雖然最初的目標是72小時,不過最終時間因台風、大雨等因素超過了4天。最后,當他攜眾“泳士”上岸時,這位享譽世界的老橫渡者熱淚盈眶,他們由此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橫渡台灣海峽的英雄。
台灣海峽為橫渡“鬼見愁”
這是張健多年的夙願,在2014年8月22日終於實現了。在完成橫渡台灣海峽后第一時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強調,事實上他早在1988年橫渡完瓊州海峽后就在心中埋下了橫渡台灣海峽的種子。“之前橫渡了那麼多地方,包括2000年用了50多個小時橫渡渤海海峽、2001年橫渡大西洋冰冷的英吉利海峽等,都是在為這一次的橫渡台灣海峽做准備。”
正如張健所說,中國三大海峽中,台灣海峽不僅最寬而且橫渡難度最大,在這次兩岸聯合橫渡前,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完成這一壯舉。“三個海峽中,瓊州海峽無疑是難度最小的,因為他的距離短,隻有將近30公裡。在我之后很多人都成功橫渡了瓊州海峽,有老人、有孩子。”確實如此,在這些年中總能看到有人完成橫渡瓊州海峽的消息,據悉從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間,共95人成功橫渡瓊州海峽。而在眾多的橫渡者中,除了張健成為第一位瓊州海峽的橫渡者外,2005年成功橫渡出現了兩個極端,當時61歲的江蘇老人乙凸成為年紀最大的一位成功橫渡瓊州海峽的愛好者。
在張健此前的橫渡挑戰成功案例中,渤海海峽是距離最長的,直線距離為109公裡,實際距離為123.58公裡,而海流最復雜和溫度最低的則是英吉利海峽,這也是世界上橫渡愛好者熱衷挑戰的海峽。“與這些海峽相比,台灣海峽不但距離長,而且海流最為復雜多變,另外一個挑戰是難以預測的氣候,可以說是橫渡的禁區。”張健說,台灣海峽盡管水溫不及英吉利海峽低,直線距離似乎比渤海海峽隻多那麼10來公裡,但難度要比它們強很多倍,不要說實際距離至少超過250公裡,僅洋流和海面氣候變化就讓人望而生畏。“這次我們經常發生幾個小時都在原地不動的情形,甚至還被洋流帶著倒退回去。”
根據資料,台灣海峽是我國最大的海峽,北窄南寬,最窄處的福建平潭島與中國台灣的新竹市最近處相距130公裡。台灣海峽是經過無數次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最早是海槽,受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影響,海槽上升變成陸地,距今15000年,這裡還是草地、森林,遍地牛馬羊,在距今1萬年左右,海平面再次上升,變成海洋。海峽海底地形由深變淺,容易造成漩渦,洋面由寬變窄,水壓增高水流變快,急速流水容易造成漩渦,凶險異常,過去有“10去6死3留1回頭”的說法。
泳將身手不凡但多數無經驗
此次“兩岸游泳健兒接力泳渡台灣海峽”挑戰活動的參加選手中,大陸和中國台灣分別派出6名隊員和1名替補隊員,共計14人參加挑戰、12人實際進行橫渡,第一棒為寶島運動員,第二棒是大陸運動員,採取國際游泳協會認可的交叉接力方式,不分晝夜、持續不斷地橫渡台灣海峽,預計用時72至80小時。挑戰者中,最年長的是張健,已經50歲,最年輕的是中國台灣的黃俊銘,16歲。
在這些選手中,從資料上看個個都身手不凡。台灣的7位選手都是90后,都是全台中學生運動會上游泳項目的佼佼者,比如19歲的蘇子杰,生活在游泳之家,父母親是專業游泳運動員,從8歲開始學習,參加了第三到第六屆金廈長泳比賽,還獲得過冠軍,多次參加香港和大鵬灣等公開水域的比賽並奪冠。而大陸的選手除了聲名遠揚的張建從小就練習游泳外,其余也都曾是國家游泳隊或北體大校隊選手。
在參與此次橫渡台灣海峽挑戰的14人中,真正有過公開水域長距離長時間橫渡經歷的其實並不多,來自中國台灣的7名選手雖然也都有過公開水域比賽的經歷,但都不是那種10多個小時的不間斷游泳。至於大陸的挑戰泳將,除了張健外,來自張健橫渡隊的4位選手倒是在這幾年都曾跟隨隊伍或橫渡過湖北清江,或橫渡過興凱湖,或橫渡過喀納斯湖等。其中張婕、葛煜是大陸挑戰隊員中的代表,兩人都憑借橫渡湖北清江而在世界橫渡界立足。
張婕在2010年,經過21小時16分的不間斷橫渡,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50公裡橫渡的女選手。事實上,2005年加入“張健橫渡隊”后,張婕在2006年就和隊友接力橫渡長陽清江150公裡,創造了世界公開水域游程距離最長的紀錄,隨后又在2007年橫渡庫克海峽,成為44年來第66位成功橫渡者,改寫了從無華人征服該海峽的歷史,同年成功橫渡中國最大內陸淡水湖——新疆博斯騰湖。
而就讀於北體大競技體育學院的葛煜,則是於2012年在湖北清江挑戰過張健在陸地上江河流域中最長的69公裡距離,盡管最后由於長時間在水中引發胃痙攣而放棄挑戰,但不間斷19個小時44分鐘和65.79公裡的成績也足以讓他躋身橫渡高手行列。此外,大陸選手中的甄岢鑫,是隊中個頭最小的隊員,但同樣有著豐富的遠距離橫渡經驗,他師從中國橫渡第一人張健,原是中國國家游泳隊隊員,2010年,橫渡興凱湖,贏得冠軍﹔2011年,橫渡低溫的新疆喀納斯湖。
大媽“臉基尼”
防止水母襲擾
台灣海峽是一個洋流多、水比較深的海域,海況經常說變就變,是選手們公認為最具有高難度、挑戰性的一個海峽。另外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克服夜游以及可能面臨的大型的海洋生物攻擊,因為這一次大部分的選手都沒有夜游橫渡水域的經驗,台灣海峽活躍著包括食人鯊在內的攻擊性鯊魚二十多種,水母和海蜇也有可能對泳渡者進行攻擊,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和威脅著這一次泳渡的隊員。
此次泳渡台灣海峽,隊員們配備了特殊材質定做的泳帽、泳鏡、泳衣裝備和專業的驅殺劑。由於日夜不間斷,隊員的泳鏡分深淺兩種顏色,方便救生員救助﹔台灣海峽凶險異常,泳衣除防寒保暖外還可防止水母蟄,而且都裝備了類似現在流行的大媽“臉基尼”來防止水母襲擾。此外,隊員們還備有手電、GPS、“跟屁虫”救生設備等。橫渡過程中還有一艘三千多噸的客貨兩用輪和兩艘快艇作為保障船,這些保障船上也安裝了大型的鯊魚驅趕聲波設備。在挑戰過程中,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泳渡者可在衛星定位后上船,等待下水的時機,待氣象條件允許再進行挑戰。
即便如此,最初下水的選手們還是遭到了海蜇的侵犯。在前三棒的28公裡的艱難拼搏中,這三位選手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水母的攻擊,其中第三棒的中國台灣選手羅寯的脖子被水母蜇傷。所以在第一個面臨夜游的第四棒張婕游泳的過程中,保障船上的工作人員也拿起了漁網隨時協助,撥開成群的水母為選手開路。此外,凡士林也成了選手們的必備用品,下水前全身涂上凡士林,一是可以潤滑皮膚,防止皮膚磨傷﹔二是可以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避免水生物的侵襲﹔三是取得一定的保暖效果。
事實上,從第三棒開始,在被水母攻擊的同時,選手們分別遭遇了大風大雨、雷電、導航故障、夜游、洋流、倒流等諸多考驗。第一個夜游選手張婕從18日晚上10時到19日清晨5時,一個人在海中孤獨地游了7個小時,這也是此次橫渡的第一次夜游。據了解,張婕原本是第十二棒,自己申請調為第四棒的夜游,面對最艱難的游程。雖然在隊友提醒下,張婕在下水時佩戴了頭套,但在凌晨3時,由於戴得太久影響呼吸,她便摘下了頭套,結果沒過多久就被水母攻擊,臉、胳膊等多處被蜇傷。而困難還不止於此,在泳渡過程中,負責導航的帆船出現故障,一旁的保障船又被海裡的不明物體纏住。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看著母船“合富輪”來游,可“合富輪”離她大約1公裡,要在海裡看清也相當困難。好在張婕有長時間夜游的經歷,靠著自己的經驗,她完成了7小時的泳渡任務,游出了13.8公裡。
大風導致挑戰
暫停20個小時
當距離終點還有3公裡時,岸上一直等待的人群已經開始歡呼起來,最后的沖刺者正是老將張健,而這一刻已經早早超過了原先預定的72小時,到最后一公裡時,距離他們下水已經過去了整整96個小時。在最后300米時,其他在船上的選手全部下水,大家一起游向岸邊,並攜手集體上岸,也就此創下人類首次成功橫渡台灣海峽的壯舉。在慶祝完后,張健簡單地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據他介紹,如果不是天氣影響挑戰是可以按預定計劃實現的,“19號晚上大風導致挑戰暫停了20多個小時后,我們才重新下水的,當時船都沒法在水上待著,導航船、攝影船等都返回了新竹。”
按照張健的介紹,從第一天洋流就成了最重要的障礙,如第六棒的任晨下水遭遇強勁洋流,浪高超過兩米,風浪加大,阻力前所未有。“在她下水一個小時裡,不進反倒退了一公裡,近兩個小時的泳渡行程中,僅前進了750米,后來稍微好點了,任晨第一次下水的兩個半小時,共才游了大概1.89公裡。”而最大的麻煩是在第二天晚上,“19日晚上,台灣海峽刮起了7~10級大風,海浪5米,泳渡和直播船隊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大船搖晃不已,兩艘橡皮艇一艘損壞,一艘被大風刮走。按規則,選手在衛星定位后暫停泳渡。晚上大約8時20分左右,中止橫渡。”據悉,在20日凌晨2時,三艘拍攝、導航的游船被迫返回新竹避風,母船合富輪打點在原地候命,船上工作人員九成出現暈船現象,大部分人都是躺著工作。
事實上,在20日當天早晨還是天氣不錯的,似乎預示著是一個非常好的發起沖擊的日子,而橫渡團隊也樂觀地預計中午或下午可以繼續挑戰,不過由於之前三艘拍攝船、拍攝設備、導航船都相繼返回台灣避風,在缺乏救護小艇伴行和導航船開路的情況下,泳渡選手無法提前下水。但到中午時分,台灣海峽局部海域有中雨和5~6級大風,陣風甚至高達8級。在中斷泳渡活動近22個小時后繼續挑戰,葛煜在18時20分左右開始下水。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平潭緊急協調了幾艘船隻趕赴泳渡現場,並於14時許,與合富輪匯合。
張健透露,在進入第三天后因為風浪和原地等地,多數選手出現了暈船、暈浪現象,不要說下水了就是躺在甲板上都嘔吐,所以下水后身體根本無法調整到正常狀態,“偏航和倒退非常明顯,前進緩慢,有人暈浪嚴重到得輸液,不少人體力下降明顯。”為此,指揮團隊及時調整戰術努力校正泳渡方向,並採取半小時更換一次選手的方式,甚至指定能力強的幾個選手,進行循環沖刺接力,利用速度對逆流發起攻擊。而在離岸10公裡左右,團隊再次採取車輪戰的方式,每一小時就更換水中游泳的人員,這次應對的是海洋退潮時的阻力。“不管有多難,我們最終完成了這次挑戰,這是兩岸選手共同面對困難完成的,我們一起成為了歷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