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杨磊) 第十二届全运会刚刚落幕,本届全运会不论从赛会组织筹备,还是比赛成绩都有很多亮点和热点。但是全运会在未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处于何种地位,是否需要转型,怎么转型,转变成何种作用,都需要思考和衡量。今天人民网体育频道邀请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与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一同来探讨“全运转型正当时”。
在刚刚落幕的全运会当中,相比于往届大张旗鼓的办赛,本届全运会“节俭办赛”的理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嘉宾对于未来全运是否秉承这种思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中文:因为这次沈阳全运会是开创新风的全运会,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节俭办赛”,更突出的聚焦点就是开幕式。这次全运会组委会在开幕式节俭上下了很多工夫。从沈阳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来讲,它更愿意或者说更擅长把开闭幕式做得非常堂皇非常震撼。
但是这次全运会把“节俭办赛”这个理念落实得非常彻底。开幕式的预算缩减了可能远不止1/10,开幕式整个理念就是“节俭办赛”,参演人员也都是来自传统的全民健身项目,来自普通的民众,我觉得开闭幕式对于“节俭办赛”最大的体现就是:真正把开闭幕式的舞台还给了群众。把文艺汇演从开幕式和闭幕式里彻底拿掉,让它还原体育本来的颜色和特色。“节俭办赛”我们喊了很多年,这一届的确是从概念上落实到行动中,从辽宁的角度讲,我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压力。
这个挑战来自大家已经形成了观念,一届比一届层次要高。但是实际上这届全运会在办的时候投入成本要有所控制。所以组委会有一种担心,就是社会上会怎么看,最初的组织者心里没底,但是事后来看效果非常好。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办大赛的组织者来讲,和我们平时居家过日子一样,家逢喜事,大家都想沿着过去的标准,它的意义在于这一届真正的落实之后,为以后开创了很好的先例,也许在一些细节上或者观感和评价上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个方向一定要沿着做,因为在“节俭办赛”原则理念上也相对会把开幕式办得更好,而不是所谓的攀比风、奢华风。
我在开幕式现场见到了他们的一个主创人员,他说所有的节目都是在两个月之内完成的,集中排练一共就两次,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分散在各个高校,把节俭落实到每个细节。这个主创人员到民间临时表演团队,整个的身上皮肤晒脱了一层皮。开幕式又要节俭又要精彩,这两个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矛盾,但是解决好了就形成了一个最大的亮点。
钟秉枢:从我们国家全运会开幕式的发展历程也许看到它的文化含义在逐渐的丰富,最初的全运会从59年第一届到北京79年的第四届全运会,那时候开幕式都是团体操,团体操就是体育的元素,把体育的元素加以舞蹈化表现的形式。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几乎都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从第五届全运会开始,就由团体操逐步演变成了现在的以一台大文艺表演来替代团体操为主体,逐步过渡到声光电元素。由原来的白天变为了晚上。
李中文:最早全运会开幕式的方案光影电源这项可能就需要花费1亿多。
钟秉枢:所以我觉得这次全运会从“节俭办赛”的角度,精简压缩是非常好的事情,这个好的背后我们还要看另外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一种转变,再穷当家有喜事儿的时候都要做一个排场,这是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理念的转变。这样的理念,我的感觉主要是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习近平这一届新的领导上任,一定要务实,不要虚的,实干兴邦,这样的实表现在全运会的开闭幕式上,从某种角度上是不求豪华但求实用,这是欧洲各国的观念,我们看伦敦开闭幕式就没有那么豪华。中国传统观念是求豪华,豪华的基础上展示其他的元素,现在又返回到更加节俭,我觉得是一个回归,但是这个回归的背后,难道说回归到团体操的时代吗?回归到仅仅是体育元素的时代吗?要打个问号。
当我们在回归的时候要注重的是每个环节的节俭,能省的电省了,能用群众演员不花钱请大牌的演员,能让学生、市民参与的让他们参与这个过程,但是全运会作为一个大型赛事背后的文化因素,它的载体之一就是开闭幕式。
李中文:下一步我们“节俭办赛”,开闭幕式也是我们努力的环节,既要节俭也要精彩,这个精彩的内涵是什么,怎么突出文化上的传承,怎么突出体育的特色,怎么突出时代的特点,这几个元素结合到一起,仍然是很精彩的开闭幕式,关键是内容上也要在一个新的方向上,把“节俭办赛”理念的特色做出来,这是开闭幕式工作者需要继续探讨的。
钟秉枢:我们的全运会可能跟欧洲的大型运动会差不多了,比如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 或者俄罗斯举办的田径世锦赛,大家也是认为非常成功的。我所了解的俄罗斯世锦赛,大家都觉得他表现出了大国的风范、大国的气势,闭幕式上让所有的志愿者站在舞台里,因为志愿者上万人,然后运动员也在场地里,再加上现场的表演,也没花多少钱。所以如果我们回归到节俭的时候不要文艺了,展示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就是体育人玩儿体育,这就错了。
李中文:节俭并不和简陋划等号,节俭更要包容创意,还要凸显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