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本网原创>>人民日报

  

办赛,不妨淡化金牌思维(体坛聚焦)

——大众需要什么样的赛事(下)

王继晟 李长云 史晓韵

2013年11月01日07:19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历经10年发展,已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品牌赛事。
  制:宋嵩

  核心阅读

  在城乡居民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百姓对体育的需求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二是希望看到更多精彩的赛事。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量,这对如何办赛提出了新挑战。

  

  办赛评估应改变

  2012年初的CBA总决赛,营造出了激荡人心的“大场面”,也让北京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一举成名。赛事承办方将经营赛事定义为“提供生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办赛内涵的扩展。万事达中心还花了一番心思改造外场,在今年夏天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三对三篮球赛,场面火爆。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讨论现在的运动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多还是少,首先要弄明白这些运动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如果只是基于竞技目的,运动会确实有点多。但运动会不仅仅是体育赛事,还有其特殊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功能。如果没有把这些功能落实到位,就应该考虑取消或者改革。”

  长期以来,体育部门以奥运争光战略为核心和显性评价体系,并围绕这个目标安排赛事。全运会、城运会、乃至各省的运动会莫不如此。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说,体育不仅是拿金牌,办赛转型对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杠杆效应。

  办赛制度需突破

  实际上,传统办赛方式正面临着困境。体育总局一年的竞赛计划包括1000多项赛事,但往往要到每年的2、3月份才能下发当年计划,其原因,就在于落实赛事承办方是个问题。

  据了解,国家体育总局现在一年的办赛经费大概5000万元,很难满足这么多赛事的需求。“承办赛事的地方体育部门还需要筹措一半左右的费用”,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竞赛处处长李劲松说。而其中的大部分赛事,眼下还无法依靠市场实现良性运转,“关门办赛”的形式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无奈。

  一方面是传统办赛方式缺少市场认同、大众喝彩,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办赛也有或隐或显的阻碍。一家赛事运营公司曾联系一支世界顶级足球俱乐部来华比赛,但两个大城市当地的项目协会,却开出了相差两倍以上的“管理费”,该公司最后只好取消其中一地的比赛。赛事管理缺乏规范和透明,严重影响着竞赛市场的健康发育。

  项目管理费联系着行业协会的“批文”,具体赛事承办者要拿到这个批文才能继续运行。名义上赛事的审批由项目协会负责,但由于项目协会和管理中心往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际是项目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就有可能在操作中出现打擦边球、牟取部门利益的“灰色地带”。

  办赛方向要明确

  李劲松说,现有的全国性比赛确实已无增加的必要,未来赛事体系培育的重点应放在青少年群体中。“从体育改革角度看,多开展青少年赛事,既可以为竞技体育拓宽后备人才的来源,也是涵养大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为项目推广打下扎实根基。”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说,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建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各单项体育协会应当进入校园,让比赛成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对于学校和社区这样的基层赛事,还应当出台引导措施,比如通过顶级赛事吸引商业赞助的同时,要求“从头到脚”的赞助,同时“捆绑”基层赛事,但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平台。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李晋康表示,学校赛事和社区赛事正是北京市体育局工作的重点。2014年将要举办的北京市首届全市运动会就是青少年比赛。目前看,青少年体育的整体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要沉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去做这些赛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竞技体育有句话,“比赛是训练的镜子。”鲍明晓说,这句话现在应当注入更多内涵,比赛是体育改革的龙头,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生活的有效形式。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01日 08 版)

(责编:杨磊、张帆)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