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综合>>台球/斯诺克

台球杆能撑起孩子未来吗  业内:丁俊晖可励志也可能误人

2013年12月04日11:22    来源:大河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台球杆能撑起孩子们的未来吗

引言

12月2日,全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深圳站战罢,上百个90后、00后参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把前途押给了手中的球杆……

他说自己“没有退路”

小西裤,小马甲,小皮鞋有些不够小,就往里面塞上纸巾,上百个90后、00后,似乎有意想用成熟的装扮、犀利的眼神藏住稚气。在罗湖一家台球房,他们趴在一张经常需要踮脚和架杆的球台,整整厮杀了5天。其中很多孩子,都把前途押给了手中的球杆。

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来到深圳,除了吕昊天等个别旅英球童,国内斯诺克的青年才俊都在这里。青年组冠军叫鲁宁,他正是这拨孩子里名气最大的选手,比赛海报也把他摆在最显眼的位置,19岁的鲁宁有一个小伙伴们都羡慕的身份——世青赛冠军,这是一张旅英门票,明年5月鲁宁就要出发,带着希望,带着忐忑——和14岁的吕昊天相比,鲁宁的“出道”时间已然不算早,他说自己“没有退路”。

横下一颗心练球

13岁的罗弘昊,携全国少儿组冠军头衔参加青年组比赛,他在世青赛已经能杀进16强,正式比赛的最高单杆是131分。场边一直喊罗弘昊“宝贝”的,是他外婆。外婆介绍,罗弘昊在学业和台球中间选择后者,他的家庭经过了激烈斗争。身为台球迷的父亲是支持派,母亲、外婆都是反对派,谈判的结果就是让罗弘昊参加全国少儿锦标赛,拿不了冠军回来折断球杆专心读书,拿了冠军横下一颗心练球。罗弘昊的实力最终让母亲、外婆妥协,非但不用折断球杆,还收获教练奖励的一根价值过万的新球杆。如今家在江西的罗弘昊在珠海练球,外婆扮演着很多高中生家庭才有的“陪读”角色,吃住都在球房附近。罗弘昊每天从上午10点练球到晚上10点。长时间趴在球桌上,外婆总是担心对孩子的脊柱不好。

学校还会定期给罗弘昊寄来教材,大多数书本罗弘昊根本没有时间翻,唯一例外的是英语教材,家里甚至专为罗弘昊准备了电子版英语课程,目的很简单,将来旅英用得着。旅英可不比在国内练球,现在罗弘昊练球的成本基本都是球房承担,旅英一年要拿出30万。外婆的态度是:“不遗余力,卖房子都要把钱备足。”

还有比罗弘昊更小放弃学业专心打球的,而且是女生——10岁的田雨露个子比球台高出不了多少。她的偶像是奥沙利文,原因是爸爸总在网络上找各种奥沙利文的比赛视频给她看。女孩打斯诺克似乎是异类,田雨露先练斯诺克的目的,是为九球打好基础,因为爸爸告诉她,潘晓婷当年就是先练斯诺克再改打九球的。

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丁俊晖肯定是他们的榜样,榜样可以励志,有时候也可能误人。”当这种观点出自斯诺克业内人士,必须更认真思考这帮孩子的未来。

鲁宁“没有退路”,罗弘昊“孤注一掷”,他们作为同一年龄段国内顶尖的选手,前途尚且在赌博,更何况那些没有冠军头衔、却同样华山一条路的球童。让我惊讶的是,作为圈内人,罗弘昊的教练苏柏莱、吕昊天的经纪人何卫,都不认同眼下斯诺克的成才模式,在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大环境中,过早放弃学业不留后路太冒险。

奥沙利文说过决不让儿子碰球杆,肖国栋曾公开表示“练球入不敷出”。所以当上百个中国孩子把一张旅英门票视为重要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家长未必全部意识到,拿到这张门票,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出成绩难,像丁俊晖那样出人头地更难。即使斯诺克在中国变得像乒乓一样普及,但是一个弱势职业体育项目,外部环境哪里能跟体制内的“国球”相比?

英伦好手频来华,中国后备争旅英

斯诺克重心东移的大背景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形成:英伦三岛优秀选手频频往中国跑,中国的后备力量依然在挤破头旅英。为什么旅英?因为从丁俊晖往后数一连串成名中国选手,都有旅英背景,旅英被视作成才的必经之路。

越来越多的中国台球人,希望打破这种固有思维模式。因为中国的斯诺克青少年人才,无论实力还是整体规模都超过了英伦三岛,中国球房的数量和硬件条件也不比英国差,而且中国承办的重大排名赛还能发外卡。可即便如此,依然不能让像罗弘昊外婆那样的家长买账,他们宁愿“卖房”旅英,也不愿孩子在国内被耽误。

这说明中国斯诺克的青训,急需在软件上下工夫,要给家长和孩子信心:旅英不是唯一出路。好消息是一家效仿谢菲尔德的中国斯诺克学院已经成立,中国斯诺克的教练员、裁判员评级也在完善,倘若找到财路,在国内搞一系列类似乒超、羽超的斯诺克俱乐部联赛也在设想之中。

既然中国打算接受斯诺克的未来,那就必须先想这帮孩子的未来,降低他们的成才成本,拓宽他们的职业出路。孩子们的前途不能一直停留在赌博状态。

相关链接

其实很多斯诺克球手收入并不高

很多人都对中国王丁俊晖的高收入津津乐道,但实际上在这看似骄人的收入里,只有30%左右是赛场所得,其他全都是广告赞助。也就是说,如果光靠赛场奖金的话,恐怕只有很少的人能高枕无忧地生活。2007年上海大师赛的冠军戴尔拿到了5万英镑奖金,当时他乐得连续在三个场合说:“拿到一大笔钱”。要知道,他在2006至2007赛季的收入仅为2.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万元),这点薪水在英国只能算是个“蓝领工人”。

奥沙利文已经是斯诺克球台上最出色的球员了,但在他打得最好的几年里,一个赛季也只有25万英镑的总奖金,这个收入与其在斯诺克界呼风唤雨的地位并不相称,以至于2013年世锦赛,在被问到为何复出参赛时,奥沙利文回答得很干脆——为了挣钱。

其实,上面提到的球员,已经算非常出色的了,众多世界排名16位之后默默无闻的球员,他们的收入真的低得可怜,或许比不上普通上班族,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谈及斯诺克球手的收入问题时,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曾经表示,“很多球手都在谈收入偏低,这是一个事实,很多职业球手都没什么收入。”丁爸爸认定了成绩决定一切这个道理,“作为职业球手,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去想太多,打好球永远是第一位的,成绩上去了,奖金自然也会提高,无论什么时候,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都是最重要的。”也正如丁爸爸所言,小晖2011年的比赛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万,尽管其中一些比赛纯属商业赛事,但没有良好的成绩做后盾,丁俊晖无论如何也无法晋升为斯诺克球坛的多金一族,从这个角度看,收入和成绩的确成正比。(南文)

(责编:胡雪蓉、张帆)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