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

 CBA季后赛裁判问题频发引热议 

争议哨中无赢家(体坛聚焦)

本报记者 范佳元

2014年02月25日04:4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CBA季后赛首轮前三场结束,“激烈”是本赛季季后赛的标签,4个系列赛只有广东东莞银行一支球队“横扫”对手杀入半决赛,而以往赛季首轮“横扫”晋级的队伍至少都有两支。前所未有的激烈比赛考验着联赛体系的方方面面,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联赛“短板”的裁判问题不可避免地又成为焦点,而且这一次比前几个赛季都来得更严重。

  危害有多大?

  裁判形象下滑、公信力严重透支,说到底是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影响了联赛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

  2月20日晚,季后赛首轮第二场比赛,辽宁药都本溪队客场挑战新疆广汇队。临近终场,面对新疆队队员的明显犯规动作,裁判的无动于衷导致辽宁队以2分之差败北,这引发了辽宁队极大不满。辽宁队领队、主教练纷纷拦住当值主裁判郑军讨要说法,并要求技术台回看录像,但遭到拒绝。

  赛后,辽宁队主教练郭士强和队员们拒绝离场,拒绝在技术报告上签字,拒绝参加记者招待会。比赛当晚,郭士强就以“接受不了这样方式输球”为由,向俱乐部提出辞职。与此同时,球迷以及篮球界人士对当晚裁判的执法水平和职业操守提出强烈质疑,一时间舆论将裁判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中国篮协迅速反应,开出了史上最重罚单为裁判引起的汹汹众议止损。篮协处罚通知这样写道:新疆队马坎对辽宁队韩德君的动作属于拉人犯规,裁判员没有鸣哨属于漏判。

  根据《纪律处罚规定》,给予对此漏判负有主要责任的当值主裁判员郑军停赛15轮的处罚。这是中国篮协第三次采用“公布于众”的手段处罚裁判,而不是更多时候采用的“内部处理”的方式;从相关规程看,处罚是按照条例的上限执行。所有这些动作,都体现了篮协“重典治乱象”的想法。

  争议哨中没有赢家。首先是裁判形象下滑、公信力严重透支。对关键局面把控不力,“硬伤”不断的判罚令人失望,再加上人们心中对“主场哨”“潜规则”的疑虑始终难以平息,这种不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但是累积下来,连正常的吹罚也受到波及,恶性循环。其次俱乐部感到“很受伤”,“对于我们不公平,运动员辛苦一年,为了什么?”郭士强的这番委屈,相信不只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触。最后,各方质疑给联赛的品牌和口碑都带来深层次影响,说到底是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影响了联赛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

  症结在哪儿?

  联赛主办方的一些改革总是“无力感”大于“成就感”;各俱乐部一到具体场次,“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最终占了上风

  本赛季,联赛主办方为提高裁判队伍水平,净化赛场风气作了一些改革,包括重视裁判委员会的作用、允许俱乐部监督裁判行为、抽签形式决定临场裁判员名单等,但一番煞费苦心之后,却总是“无力感”大于“成就感”。即便篮协的罚单开得一次比一次重,但是暴露出的裁判问题却有愈演愈烈之势。重典之下为何总是防不胜防,乱象之源又是什么?需要联赛各方深思。

  在问题判罚中,“主场哨”现象被人诟病最多,众多俱乐部也多是受害者,但这种“受害”的感觉似乎仅在自己打客场才感觉得到,忘记了之所以有“主场哨”,正是来源于俱乐部本身“花钱买心安”的心态。各俱乐部本是联赛的主体,联赛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但一到具体场次,“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最终占了上风。何故?归根结底还是各俱乐部“归属感”不足、“主人翁”意识欠缺。

  目前的现实,联赛参与各方还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格局,互相博弈的结果是各俱乐部面临着“囚徒困境”,公平竞赛环境屡遭挑战正是这种博弈下的结果。摆脱“困境”仅靠各俱乐部和裁判自律远远不够,而推动“裁判职业化”也难免有就事论事之嫌。前段时间,中国篮协表示要加快管办分离步伐,这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只有扩大各俱乐部的参与权、自主权和话语权,只有让俱乐部真正成为联赛的主人,公平竞赛才会成为最佳选择,联赛各方面也将往“职业”靠近一大步,舍此没有其他出路。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5日 13 版)
(责编:付龙、苏楠)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