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解决球员市场根本问题,仍属可贵进步
CBA球员市场基本是死水一滩,这也算是中国职业篮球顶级联赛不太光彩的一大特色,这里几乎没有NBA那种公开透明的转会交易。最近有媒体报道,篮协即将出台新版本的青年队球员注册管理规定,使得球员有望成为受到制度保护的自由球员。
目前流传的“新政”版本是:从青年队升入CBA的球员,可以选择与培养自己的母队签下一份4+2的合同,期满后有权选择成为自由球员。所谓4+2是指该球员必须为母队效力4年,后两年为“球队选项”,俱乐部有权决定是否续约。据传最初的版本是3+2。
CBA罕有自由球员,这是职业联赛创办18个赛季以来始终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因为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主体,仍然沿用了举国体制下的省队模式,除了浙江广厦这种企业老板“私有化”的球队,大部分俱乐部队同时也是省队,比打联赛更重要的任务是打全运会。
全运会三大球奖牌一块算三块,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当然不愿按照市场规律交易优秀本土球员。像巴特尔那类体制外的球员,每到全运会前总会成为各队花重金争抢的对象。
今年五月,中国篮协发布了一份关于下届全运会篮球比赛征求意见函,在男篮赛制改革方面,准备保留现有的U18小年龄组,以U22组别取代成年组,只能加入几个数量很有限的超龄球员。
刚打上俱乐部一队的菜鸟,一般都是十八九岁,正赶上四年一度的全运周期的球员,按照4+2的模式计算,至少能为所属省队各打一次U18和U22组别的全运会比赛。那些赶不上U18比赛周期的,也至少能打一次U22。在4-6年内完成了省队任务后,这些球员自然也卸去了体制方面的束缚,俱乐部和球员有了双向选择的可能。此时要留下一些特别优秀的球员,母队俱乐部也得按照市场化规律办事。
新政还未正式出台,其利弊已可以想见。优点无需多言,这对球员能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问题是,球员最长6年的效力周期,与省队、俱乐部花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前期培养经费、人力投入相比,是否等值?仍是公说公有理。谁都乐于等着“摘桃”,却未必有人愿意始终埋头“种树”。
CBA球员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球员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导致优秀球员太少,球员市场始终是极不平衡的卖方市场。说到底,新政只是一种新的球员资源配置方式,有效,却未必是万全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