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体育专题>>2014仁川亚运会

亚运观潮:三个视角看亚运变迁

——仁川行与思之一

薛原

2014年10月0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三个视角看亚运变迁(亚运观潮)——仁川行与思之一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坐标系中,亚运会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参照。这种参照,至少可以从3个视角去打量和思考。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首度亮相,1982年新德里亚运首次登顶金牌榜,自那之后,金牌榜首位再未旁落。1990年北京亚运之后更确立了无可撼动的领先优势。亚运是相当一部分优秀选手迈上奥运殿堂前必经的一级台阶。国内体育界有奥运“大考”,亚运“中考”的说法。从竞技视角看,参与亚运始终是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从参与人数、时间跨度、影响广度看,北京亚运是当时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事,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20年之后,当亚运圣火再度在广州燃起时,办亚运已无需再凭“举国之力”。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办亚运已可以举重若轻。与北京相比,广州亚运打上了更加鲜明的城市特点和地域色彩。从国家视角看,举办亚运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都在发生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亚运金牌榜白热化竞争也曾牵动人心。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国人对亚运的关注度不可避免地衰减。一方面,大众的体育眼界已今非昔比,职业体育深度进入生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传播格局,在近乎全覆盖的信息场域中,亚运需要更具吸引力的热点才能持续发展。从大众视角看,欣赏亚运的曲线下滑,对亚运未来的走势影响如何,应当认真评估。

  3个视角的亚运交织在一起,也许能更准确地反映亚运之于中国体育的价值。同时,将这3个视角有机结合,也可以用更全面的体系判断今后发展的路向。

  从竞技视角看,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和获得的口碑并不呈正向关联。“三大球”有千钧之重,失魂落魄又岂止扫兴。这也说明,中国体育的发展结构和模式必须有所突破。从国家视角看,举办亚运既需要降低门槛,更需要多接地气。未来如果再有中国的城市希望举办亚运,都要充分考虑民意所需,如果办亚运还停留在“花钱赚吆喝”的层次上,很难再获得足够支持。从大众视角看,打动人心的体育精神和多姿多彩的项目文化能否真正进入生活,是亚运和大众产生“化学反应”的深层推动力。

  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中国体育的亚运之路互相印证。而光彩如何在未来延续,答案唯有改革。

(责编:欧兴荣、林露)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