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体育专题>>2014仁川亚运会

记者吐槽亚运报道"地不熟":时间都去哪儿了

特派记者 梁璇

2014年10月03日09: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时间都去哪儿了

  “人生地不熟”,刚来韩国的几天,记者时常感叹,对第一个想出这句俗语的人来说,这一定是“多么痛的领悟”。“人生”还好解决,只要笑容亲切、礼貌用语挂在嘴边,总会得到热心人的帮助。但“地不熟”就害人不浅了,不知它荼毒了记者多少宝贵的时间。

  亚运会有38个项目,分布在仁川东南西北近50个场馆,很多项目如篮球和棒球等,不同场次的比赛会在相距一小时车程的不同场馆举行,因此,搞定交通问题绝对不是短期课题。本届亚运会的公共交通,对记者并不免费,要想搞定场馆之间的便捷路径,就需要花费相当数量的经费。所以,每天从主媒体中心发向各个场馆的班车,就成为新闻“蚁族”的生命线——从记者的住地到新闻中心也需要50分钟车程,每天跨越半个城区的长途奔袭,永远是工作前的第一件事。

  最关键的是,主新闻中心班车站几乎是指向所有场馆的唯一交通枢纽,有些场馆之间即便离得比较近,若是没在组委会的规划线路上,记者也只能坐上媒体大巴回到新闻中心再次启程。尤其亚运会刚开始阶段,很多记者都有在返程途中隔着班车玻璃窗眼巴巴看着下一个目的地“擦肩而过”的经历。长此以往,掐指一算,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班车上,不少记者只能在晃动的车上赶活儿。司机开得平稳还好说,遇上平时爱玩儿“极品飞车”的师傅,在车上写稿简直就是自虐。眼睛看着窗外的红花绿树,手指却在感叹中国三大球的万劫不复,这种场景在媒体大巴上还算靠谱,在公交车上就显得十分怪异,到后来,记者用手机写稿也成了与时俱进的常态。

  不少老记者觉得此法愚钝,于是纷纷当起了探路者,把仁川地铁线路和各场馆之间的出租车价格打探清楚,用实践得出的真知供年轻记者进一步检验。当更多的人“学聪明了”后,每天往返酒店和主媒体中心的车因需求变少,便从大巴变成了“小面”,遇上一群健硕的西亚记者同行的话,脸贴着玻璃人缩成一团也是常事,好在途中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让我顿生在西亚背包穷游之感。

  赶上班车总是好的,也有赶不上的时候。一次,记者在摔跤馆写稿,出门后正好错过最后一班媒体大巴,午夜时分站在四五条小巷的交界处,月光惨淡,没有网络,更不会有出租车经过。正在心焦之际,一个韩国摄影记者出现了,他要开车返回首尔,表示愿意把记者捎回住地。等用蹩脚的英语弄清楚了目的地、多次修正了路线后,一个小时已经过去。虽然最终安全到家,但思来想去,如果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好运的话,以后还是早早发稿,然后乖乖坐大巴回去吧。

  本报仁川10月1日电

(责编:欧兴荣、林露)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