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李宗伟32岁的生日,一大早他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地发布了和家人一起庆祝的照片,但没有想到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他就陷入了足以影响他职业生涯的禁药风波。上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来西亚羽毛球协会的一名官员证实,一位该国的顶尖羽毛球选手在今年哥本哈根世锦赛上的药检呈阳性,数小时后,马来西亚羽协承认药检不合格的选手就是李宗伟。目前,马来西亚羽协正等待B瓶尿样报告,如果服药情况属实,李宗伟将面临最长两年的禁赛处罚。
禁赛两年≈就此退役
“我不记得违禁药物的名称,但它既不是合成代谢类固醇,也不是一种增强身体能力的药物。”一位马来西亚羽协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李宗伟涉嫌禁药是一起意外,“李宗伟可能是误服了止痛药,导致药检呈阳性”。仁川亚运会后,李宗伟以需要休息和养病为由,连续退出了丹麦超级赛和法国超级赛,当时外界就猜测,这是他在药检不合格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如果李宗伟受到最长的两年禁赛处罚,他将无法参加里约奥运会(2016年8月5日开赛),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他选择退役。这意味着被誉为世界羽坛华山论剑的“林李大战”从此将成为绝唱。
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少出现A、B瓶尿样检测结果相反的情况。但如果运动员能够找出误服的理由,则可以缩短禁赛期。鉴于李宗伟世界第一的排名和影响力,不排除他有被“从轻发落”的可能——巴西奥运积分赛明年5月开打,如果只作出禁赛半年的处罚,李宗伟既能及时补回积分,有可以获得休息调整的时间,禁赛基本上只是隔靴搔痒。
铤而走险?不值得,没理由
如今运动员涉嫌服药已算不上大新闻,但事情摊在李宗伟身上,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怎么可能?网络上关于李宗伟涉嫌服药的问题分成了两派,有人认为李宗伟不应该依靠不正当的手段竞争,但大多数网友则倾向于“误服”的说法。
有网友说,诚然,李宗伟在世锦赛、奥运会和亚运会上都败给林丹,但他有必要铤而走险,为摆脱“千年老二”而赌上职业生涯吗?更何况本次世锦赛林丹并未参赛,李宗伟也在决赛败给谌龙,还是没能拿到冠军。
与田径、自行车和举重相比,羽毛球运动远非兴奋剂的重灾区,很少有羽毛球选手栽在药瓶子上。这并非是选手多么自律,更主要是羽毛球运动讲究技巧而不是体能的特性,让兴奋剂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就曾说:“在纯体能的项目里,兴奋剂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对于羽毛球运动员来讲,技术要求是非常精确的,靠的是每天每分每秒训练积累的技术运动。”
成功翻案早有先例
在羽毛球历史上,因涉禁药而被禁赛的运动员只有一人。2010年,周蜜因服用禁药“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而被禁赛两年,这位羽球名将就此告别羽坛。
不过,涉嫌禁药丑闻,但事后免于禁赛的例子同样存在。今年年初,韩国双打名将李龙大、金基正两人就违反了世界羽联关于兴奋剂检测的规定:根据世界羽联的相关兴奋剂检测的规定,作为世界羽联国际水准运动员注册检测库中的选手,都需要告知自己的行踪并接受赛外药检,而根据世界羽联的声明,李龙大在2013年累计3次没有履行该义务。不过两人随后成功上诉,最终取消了禁赛。
就算在同为技巧性项目的乒乓球,“翻案”的例子也不少。2000年团体世乒赛期间,刘国梁就曾“药检不过关”,不过调查结果表明他的表睾超标是内源性,非外界作用所致,最终免于禁赛。2010年,奥恰洛夫也被查出服用“瘦肉精”,但由于对他头发进行的检查中没有发现瘦肉精成分,说明他并没有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奥恰洛夫最终幸运脱险。(黄文)
声音
“总体来讲,我们鄙视使用兴奋剂这样的行为,但具体到运动员个体在选择兴奋剂时,场景、动机和契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更愿意去理解像李宗伟这样的运动员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依据,更愿意去找到他心理上的脉络和逻辑。”——张斌
“当一名球员年龄渐长,又同时保持非常高的比赛水平,我想他休息一段时间是很正常的(和禁药无关)。李宗伟不只是羽毛球选手,他还是一名丈夫和父亲。他如果需要休息时间,不应该引起任何人质疑。”——林丹
“羽毛球是一项技术占主导的项目,你吃了兴奋剂,总是把球打出界也不是办法。”——李永波
“如果真的用禁药还打不赢,这才是真的大新闻。”——微博网友
“难道又是北京机场吃了碗牛肉面?”——微博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