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綜合

還孩子一個美好的“體育夢”

自國天然 薛原

2013年08月13日16:46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炎炎夏日,今年的北京市征兵工作正在進行中。據了解,全市大學畢業生、在校大學生有2400人應征報名,體檢合格的人數為僅1260人,剛剛過半的合格率讓人驚訝不已。有膽量報名參加應征的學生,多對自身體質有一定自信。這樣的群體合格率仍舊隻達50%,不由讓我們再次對學生體質問題,打上一個問號。

在輿論年年提、政府年年重視的大背景下,對於學生體質“面”的探討已然不少。改變視角,將目光聚焦到一個“點”——體育課程設置上,或可“管中窺豹”。

體質與技能的雙缺

青少年體質下降早已是讓社會各界憂心不已的現實。盡管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指出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但據北師大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所言,“形勢仍舊很嚴峻”。同時,毛振明如此提及2013年全國學生體質監測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把數據變真實,抽查達標數據。”而體育教育圈內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學生體質年年下降,上報數據年年上升。”

不少奮斗在一線的教師們對學生體質問題的認識則更加直觀,“你看一個教室裡,能找出5個不帶眼鏡的,已經算是奇事了。” 北京市太平橋中學體育教師楊宏直言不諱。

一方面體質不行,另一方面,專項運動技能也是“蜻蜓點水”。

“就全國范圍而言,開課率基本達到了70%—80%,但開足率少於30%。”毛振明如此描述全國中小學的體育課現狀,“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學了12年。蜻蜓點水似的,玩玩這個,玩玩那個,最后啥都不會。”

據了解,一些好的學校,上完體育課,有三四十種項目,武術、排球籃球等等都學。但最后發現,“隻學會了皮毛”,這是課程設置缺乏一貫性帶來的不良后果。沒有拿手的一門體育運動項目,學生自然沒有興趣常運動。不常運動,體質就很難提升。兩者極易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教學新法面面觀

“枯燥”、“沒意思”,學生常常這樣抱怨體育課,“愛運動,不愛體育課”的現象值得深思。

“你要是突然到球場上去,說全部停下來,都去推鉛球,那些人肯定全跑了。”毛振明指著窗外一群打籃球的同學說,“在內容上,就得先把學生喜聞樂見的興趣找出來,符合學生對體育的需求和認知。”其次,精學必不可少。“他喜歡這個項目,就讓他學,往深裡學,學到過癮。”教學項目一定得有精教的,簡教的,還有不教的。

此外,“成功體育”教學法也應成為治愈“興趣難題”的一個良方。由於學生體質、運動水平參差不齊,若想讓弱者也能快樂地參與其中,就需要修改規則。“要是一個同學投籃不進,那就把籃圈加大,甚至挂3個籃圈。”毛振明認為,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學生盡早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從而吸引其自主地鍛煉。

而楊宏老師則通過課程內容的新設置展示了他的教育理念——改以往的“學以致用”為“用以致學”, “我會設置一個‘逃生’情景:告訴學生,現在是地震,你們得從教室疏散到樓道。我就把籃球場的線作為樓道,讓學生們跑步。”這就將生活技能融入體育課程中,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訓練了應急能力,還鍛煉身體。“你看跳遠,可能學生一輩子都用不上。但如果換成跳水溝,不就很常用了麼?”

這實際上源於美國SPARK課程模式——一種將游戲、休閑娛樂與體育運動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課程,旨在發展各種有助於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運動技能。

然而一旦拿捏不准,另一組矛盾就很容易凸顯出來:以中小學生不夠成熟的價值觀,他們很可能以“不感興趣”為由而逃避某些“枯燥”、“累”的運動項目,但這些卻能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產生較大鍛煉作用。興趣雖好,但若一味遷就,卻有可能與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

體育課程定位再思考

學生體質問題漸漸成為痼疾,乃是體育課程在內心裡終究不受大眾重視的惡果,雖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口號現在已經“56歲”了。對於“文弱之風”的大行其道,毛振明頗為痛心,“社會根本沒有把體育課程當做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此,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也深有感觸,“一方面我們都說體育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另一方面,在執行過程中還是沒有把體育課當成是培養人的一個完整部分,僅僅是作為課程體系的一種補充。一旦把體育課還原成完整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部分,是學生必須通過體育修煉完善人格的一部分的時候,體育課的內容、設置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大眾對體育課的認識,往往還停留在“跑跑步”、“打打球”、“鍛煉身體”的層次上。單純以訓練身體為教學對象的體育課程認知,已然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加多樣化的需求應該融入教學過程中。楊宏認為,“現在實際上是用競技體育的一套方法來搞群眾體育”,而競技體育對身體的負荷極大,這種教育方法是否適合身體處於發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實應慎之又慎。正如姚明在今年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言,“在孩子身上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

鐘秉樞指出,“若要扭轉目前這一局面,一定要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作為整個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不僅是要身體的健康,更要包括精神上的健康、智育、綜合體質等因素。”

對於關切孩子身體的所有人,毛振明教授寄語,“孩子們的身體,是最根本的。沒了這個,數學再好,工作再好,英年早逝了,沒用。3歲看大,7歲看老。現在不抓,他永遠是個弱孩子,永遠是個笨孩子,永遠是個讓你操心身體的孩子。” 

聯系本文記者

薛原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楊磊、張帆)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