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11日體育專電(記者王鏡宇、王恆志、李錚)9月12日,以“全民參與、回歸體育、節約朴素”為目標的第十二屆全運會將在沈陽落幕。
輝煌的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5年,中國正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不斷提高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水平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走過54年不平凡歷程的全國運動會,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全民全運要名符其實
在繼4年前的山東全運會之后,遼寧全運會再次將全民參與作為重要主題,而節儉辦賽更是開創一代新風。全運會開閉幕式從晚上移到白天舉行,文藝表演被全民健身展示所取代,組織者在全民參與和節儉辦賽方面下足了功夫。
不過,全運會距離真正的全民參與還有很遠的距離。從項目設置上看,全運會基本以奧運會為模板,這就導致一些項目群眾基礎薄弱,並非中國人“喜聞樂見”,而全運賽事又沒有奧運會的高水准,盡管體育系統高度重視,但廣大體育迷對全運會一些項目的關注度和認同感卻相當有限。
體育社會學家、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盧元鎮認為,當前最大的矛盾是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關系。許多地方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依然有意無意地忽略群眾體育,一門心思對付4年一度的全運會。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仍然是兩張皮。
除此之外,就是在競技體育范疇裡,全運戰略與職業體育之間的矛盾,選拔機制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也亟待解決。
脫“奧”入“民”是方向
本屆全運會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足籃排“三大球”項目的“一冠三金”和青年組比賽的設立。盡管這一舉措對“三大球”項目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有待評估,但是重視群眾喜愛的“三大球”項目,仍然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不過,從整體上看,全運會項目改革的步伐仍嫌緩慢。盧元鎮說,全運會應逐漸從因奧運戰略而自我設立的“枷鎖”中脫身出來。“老百姓喜歡的項目不搞,不喜歡的搞了很多,”在盧元鎮看來,要想擺脫“奧運枷鎖”,有一個轉變的前提,就是不應單單把奧運金牌總數當成衡量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標准。
“老說金牌總數,有些項目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衡量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一要看實力表現,二要看實力基礎。究竟多少人參與?后備力量、場地設施怎麼樣。”
盧元鎮認為,今后對待全運會和競技體育,應採取差異化管理的方法。“不可能按照統一的方法把所有的人、所有的項目捆在一個金牌榜上。如果能對不同項目實行不同的管理,改革自然能夠實現。像高爾夫球、馬術這樣的項目用不著塞進全運會,本來俱樂部、協會就可以搞的事情,不用進全運會人家積極性也很高。如果能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全運會的設項還可以再瘦身。”
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認為,全運會設項的改革大有可為。要想真正讓全運會體現“全民”特質,應該推動那些群眾喜愛、普及度高的項目,而不應把是否是奧運項目作為設項的最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美國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的項目都是在大、中、小學普遍開展的項目,奧運會在設項時考慮的也是這個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參與度和普及度。我覺得全運會在設項的時候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奧運項目,而要看到底有多少省區市、多少中小學開展。以此為依據設立門檻,決定某個項目能否進入全運會。”
在鐘秉樞看來,奧運爭光戰略需要調整。“什麼樣的項目去奧運上爭光?怎麼去爭光?是科學地培養有文化的運動員為國爭光還是以金牌為唯一標准?這涉及到發展方式的轉變。”
節儉不能減文化
“節儉”是本屆全運會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詞。鐘秉樞認為,節儉辦賽的理念值得肯定和提倡,遼寧全運會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是,提倡節儉也不能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一些承載著傳統體育文化和教育功能的活動還是應適當保留。
鐘秉樞認為,開閉幕式、火炬接力、吉祥物等元素都是體育文化符號,這些符號相互聯系到一起,體現的是一種文化認同。在全運會舉辦的過程中,節儉是必須的,但是文化的象征和意味應該得到保留。
在最近幾屆全運會上,裁判爭議、賽風賽紀問題常常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本屆全運會上,也出現了橄欖球消極比賽、花樣游泳打分爭議等事件。鐘秉樞說,金牌意識、唯金牌論並非全運會所獨有,只是在全運會上暴露得更加集中和突出。正因如此,全運會在舉辦過程中應該考慮和重視如何把宣傳、教育功能融入其中。
鐘秉樞說,與職業賽事相比,奧運會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除了比賽之外,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和科技交流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全運會把相關的東西都剝離掉,剩下的隻有體育和金牌的爭奪,就忽略了像奧運賽事所重視的對年輕人的教育和宣傳。
鐘秉樞還以羽毛球教練李永波對體育和金牌的理解為例,強調“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是這種金牌至上的意識,而不是全運會本身”。
令人欣喜的是,改變正在發生。一封不長的感謝信讓“棄賽救人”的四川運動員馬嬌,成為本屆運動會上“最美運動員”,她發自本能的舉動獲得了對手、媒體和公眾的普遍贊譽。在全運會這個曾因其功利性而飽受詬病的舞台上,這樣的行為所傳遞的體育價值觀彌足珍貴,她對獎金的婉拒更是令人感動的正能量。
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運會需站上全新起點。隻有以人為本、深化改革,全運會才能真正成為全民喜愛、全民共享、全民參與的體育盛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