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3年東亞運動會

廣州日報:綜合性運動會怎樣活下去?

雷  煜 白志標 黃越滔

2013年10月18日07:35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綜合性運動會怎樣活下去?

中國代表團一家獨大,亞運動會陣容和金牌分布都非常不平衡。(新華社發)

■本期特邀嘉賓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研究員 胡利軍

第6屆即最后一屆亞運動會已經在天津落幕了,下一屆將變身為東亞青年運動會。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說,亞運突然變身並不突然,而是水到渠成的。亞運動聯合會名譽主席霍震霆則強調,東亞各國和地區的體育意識還相對落后,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亞運動會的改制真是如此嗎?目前不受重視的局面會在變身后真的會改變嗎?類似的綜合運動會如何存在呢?本期三言二拍,本報記者和特邀的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研究員胡利軍將一起探討上述疑問。

改制原因

轉型是被迫而為or水到渠成?

白志標:有幸參與了最后一屆亞運的採訪,在採訪中,我曾和一些運動員、教練乃至體育管理者談及亞運的改制。就我看來,亞運的改制與其說是水到渠成,還不如說是被迫轉型。回顧一下過去6屆亞運動會,從參賽代表團就可以看出陣容非常不平衡,中國代表團一家獨大,韓日代表團爭當老二,歷屆的結果同樣極不均衡,就如本屆賽事,中國代表團的金牌超過總金牌數的一半,這樣會打擊其他代表團的積極性,加上知名運動員越來越少,這項運動會逐漸成為“雞肋”,改制是必然的。

胡利軍:這項運動會的初衷是希望體育本不發達的東亞各國和地區能增進交流。中國代表團一家強大確實是客觀存在的,我同意白志標說的,這再次顯示了東亞地區體育發展的不均衡,中國人口多,參加這樣的賽會難免會讓人覺得“以強欺弱”,但畢竟也屬於東亞地區。既然純競技的運動會並不能很好地促進和提升東亞各國和地區的體育水平,那改成一個純青少年體育人才交流的平台倒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倒不認為亞運的轉型是被迫的,此舉反而是東亞各體育管理者積極探尋賽會生存的舉措,其實每項運動會都會不斷進行改革,奧運會也是如此,如何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如何增加影響力,適應新的時代,這都需要考慮。

黃越滔:在北京奧運會后,國內體壇綜合性運動會扎堆的現象早已引起了專家們的憂慮。此次亞運賽場鮮有大牌選手,葉詩文、焦劉洋、蘇炳添等是中國軍團為數不多的亮點,其他如日本韓國等代表團則是清一色派出年輕選手參賽。由於今年是新奧運周期的第一年,全運會和世錦賽等重大賽事接踵而來,運動員經過大半年馬不停蹄的南征北戰,對於關注度不高又無硬性任務的亞運動會難免三心二意。此外,實力不均衡導致部分代表團索性隻派二隊甚至三隊參賽,達不到很好的交流目的。如果變成青年運動會,參賽選手實力比較接近,相信會達到交流的效果。

變身前景

弱化競技成績=達到交流目的?

胡利軍:變身后的亞運名稱叫東亞青年運動會。我有個疑問,原來已有亞洲青年運動會,是否還需要東亞青年運動會?可以看出,這樣的運動會非常弱化競技成績,強調的是體育青年人的交流。坦白說,從運動會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變身無論是影響力還是關注度無疑會下降,因為不強調成績的運動會與其他文化交流活動差別不大,媒體也不可能集中報道。世界各地申辦青奧會的積極性及媒體關注度都遠低於奧運會,東亞青年運動會的受關注度低於亞運會不足為奇。我倒覺得,亞青會將來搭著亞運會,東亞青年運動會變成東亞各國和地區輪流舉辦更現實。而且對專業場館的要求小了,也便於一些小國家如朝鮮、蒙古、哈薩克斯坦舉辦綜合性賽會,從這個角度看,亞運變身有高於體育的意義。

白志標:我贊同胡老師的說法。如果說現在亞運還能有一些商業贊助的話,東亞青年運動會可能更需要舉辦地官方的投入,而且這種青年體育交流會更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支持,才能令提升青年人參與體育的意識的目的得以實現。此外,我還有一個疑問,東亞青年運動會的參與選手究竟是如同此次亞運動會的專業二線選手呢,還是學習青奧會的路子,參與選手最終變成愛好體育的中學生?如果是前者,最終可能又變成亞運的翻版﹔如果是后者,對於注重競技成績的中國體育來說,東亞青年運動會可能變成東亞大運會或東亞中運會,最終由大體協來負責組隊。

黃越滔:亞運動會變身后原則上允許14歲至18歲的運動員參加,這與亞青會青奧會的運動員年齡層次一致,有利於相互銜接。本屆亞運動會聯合會名譽主席霍震霆說過,東亞青年運動會的平台可以讓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的東亞青年加強交流,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奧林匹克價值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讓更多年輕人享受到體育的樂趣,感受體育的魅力。正如魏紀中所說的,為區域內體育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創造了參賽機會。

綜合性運動會的生存條件

競技水平+民眾意願+政府支持

黃越滔:我認為綜合運動會生存最重要的一點是得到政府支持,因為承辦賽事需要的所有硬件、軟件設施,人力、財力都是耗費巨大的。這一點在中國沒有問題,但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大型綜合運動會的組織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有完善的組織、有經驗的人員、精密的策劃和充足的資金,有時甚至連天氣問題都會影響比賽的順利進行。這些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個協會或組織能完成的工作。

胡利軍:黃越滔的看法只是綜合運動會生存的一個方面,這樣一項綜合運動會的存在要滿足多個條件,首先這項運動會的水平如何,水平高如奧運會、全國性運動會這樣的,受到的關注度高,市場開發情況就好,也能滿足體育迷看明星的心理需求﹔其次,老百姓願不願意,比如當年的希臘奧運會,盡管最后沒影響比賽,但籌辦期間一直有市民抗議、罷工,結果場館工期一拖再拖,本來是想借辦奧運會體現希臘的正面形象的,結果卻是負面效應連連﹔最后便是政府的支持力度,確實如黃越滔說的,綜合運動會需要的場館費用、人力等都非常大,需要政府內部協調一致。

白志標:世界上有多項綜合運動會,除了奧運會外,還有英聯邦運動會,過去還有友好運動會,咱們國內有全運會。應該說,盡管現在這些運動會的政治意義降低了,但依然承擔著宣傳國家和地區形象的功能,我想這也是那麼多綜合運動會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剛剛落幕的亞運,中、日、韓代表團可能不需要這樣的平台來証明自己,但對於其他參賽國家和地區,因能力有限平時無法參與到更高平台去展示自己,亞運這個平台或許正合適。

我們需要多少綜合性運動會?

重復、沒必要、白花錢的應取消

黃越滔:在中國舉辦過的國際性的綜合性運動會已經非常多了。或許,過去中國承辦運動會的目的是要讓世界認識中國,但隨著亞運會、奧運會等頂級賽事在中國的成功進行,中國已經不需要依靠運動會來証明自己了。在國內,綜合性運動會不計其數,除了全國運動會,還有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全國體育大會等,令人目不暇接。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努力謀求“瘦身”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的綜合性運動會規模卻越來越大,耗時越來越長,宣傳上更是以“規模歷史最大”、“參賽人數歷史最多”和“歷史之最”的口號為榮。但老百姓參與體育的熱情似乎跟賽事的增加關系不大。我覺得,在奧運周期內,一年能有一次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足矣。近幾屆全運會,很多比賽場館的閑置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如果能節省下建設場館的費用,而將其用在更多小型體育設施的建設當中,讓更多普通群眾參與體育運動,效果可能會更好。

胡利軍:綜合運動會耗費的財力、物力是其他比賽無法相比的,我之前也說過,這種綜合運動會絕對不是越多越好。現在有人說應該取消全運會,我倒想說,首先應該取消的恰恰不是全運會,而是那些所謂的農民運動會、工人運動會,全運會至少還是各地專業運動員比賽,而其他的如農民運動會,有多少是真正的農民?舉行那樣的運動會無疑是浪費錢財。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綜合運動會,很難有個准確的數,但那些重復的、沒必要、白花錢的運動會就應該取消。

(責編:楊磊、張帆)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