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22日體育專電 題:從學生體測數據“止跌回升”到體育回歸人格教育
新華社記者王春燕、朱翃、凌軍輝
8月的南京,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15到18歲的青年運動員們正在享受屬於他們的盛會。
千裡之外,內蒙古錫林浩特市,一位將在9月份上初中三年級的女孩子裴夢在大草原上縱情馳騁,熱愛騎馬的她一有時間就去牧區騎馬,享受著屬於她的假期生活。
裴夢和來南京參加青奧會的運動員們不僅年齡相仿,他們還分享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對體育的熱愛。
今年8月初,教育部發布了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數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0多年下滑后,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這一結論根據1985年至2010年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學生體質調研數據,以及2012年和2013年的抽測數據得出。
盡管如此,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因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積極的變化是在很低水平上的狀態性好轉,超重和肥胖問題在農村學生中增長加快、視力不良率比例仍在高位攀升且出現低齡化趨勢。此外,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標上,大學生不如中學生。清華大學操場上那句“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標語似乎要求太高了。
體育教育到底對於青少年學生意味著什麼?在部分小學,這可能是能瘋跑瘋玩的課程,大汗淋漓、充滿熱情﹔在一些中學,這可能是男生的足球、籃球課,卻也是部分女生的散步聊天課﹔而在大學,這可能是有些學生揮洒汗水、強健體魄的舞台,也可能是有些學生根本不想問津的角落。
近年來,隨著校園體育不斷得到重視,不少地方的校園體育已經有機制地被重視起來,每天的運動時間基本得到保障﹔但仍有一些地區,囿於體育場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巨大的升學壓力,常常出現體育課被文化課擠佔的情況。
體育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一段演講中,闡述了體育對於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他也對中國體育教育提出了尖銳卻中肯的意見:“在很多國家,體育在教育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沒有受到重視,體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師和家長所低估,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甚至可以說,這種狀況在中國更為嚴重。”
在中國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仍舊令人擔憂的時候,一些發達國家的體育教育已經在“人格教育”上走得很遠。近日在社交網絡上被瘋轉的一篇文章《伊頓公學:體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體育教育的本質所在。
“伊頓公學設有8門必修體育課和27門選修體育課。賽艇、曲棍球、伊頓野地足球、田徑、板球、網球、足球、英式橄欖球等課程散布於春季課程、夏季課程和秋季課程之中。伊頓公學每周體育課時達23小時,基本每天有半天都在運動,幾乎與文化課時(31小時)平分秋色。”
在英國伊頓公學,體育運動不僅練就了學生的強健體魄,也培養了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集體合作意識,磨礪出學生堅忍頑強的意志品質。可喜的是,中國體育教育目前也正在“積跬步”的道路上緩慢轉型。
嶄新的塑膠跑道、上下翻飛的毽子、滾動的足球、奔跑的孩子……在記者走訪過的校園裡,這一場景並不陌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億立東方學校副校長呂海文從事一線教育近20年,他用親身經歷告訴記者,體育課正在由曾經的“無人重視、被佔課”的局面變成“內容豐富多樣、老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情況。
“我們學校每個月都會舉行不同項目的中小型體育比賽活動。體育活動對學生培養團隊意識、頑強的品質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呂海文說。
在體育教育方面,貴州石門坎宛如空谷幽蘭,給人不少啟示。早在19世紀初,在一位傳教士的幫助下,當地簡陋的學校就有了操場、泳池和禮堂。從1911年開始石門坎都要舉辦運動會,1932年第21屆石門坎運動會,有來自雲、貴、川、湘100多支運動隊參加。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尚可如此,如今的校園體育發展應可有更大作為。
將資金、器材、人才投入到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育是大勢所趨,但體育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影響還尚未被充分認識。“積跬步才能至千裡“,因此,中國的體育教育之路依舊漫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