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史家民攝 制圖:蔡華偉
分別闖入決賽的女籃和女排,最終沒有挽回中國“三大球”的頹勢。10月2日,仁川亞運會女籃決賽,中國女籃以64︰70負於韓國女籃。中國女排隨后也以0︰3負於東道主。而中國男排在此前進行的男排半決賽中,以0︰3不敵伊朗隊無緣決賽。至此,中國“三大球”的亞運成績單,最終定格在“一金未得”的歷史新低。“三大球”亞運無冠,是中國軍團36年來首次遭遇。“三大球”為何一金未得?本報前方記者就此展開討論。
病症
男籃男足持續滑坡,女排女籃年輕有望
范佳元:中國“三大球”最令人揪心的是男籃和男足。從亞錦賽到亞運會,中國男籃兩次以“亞洲第五”收場,這是沒能及時進行新老交替所付出的成本。如今這支男籃平均年齡不足22歲,進攻端缺乏組織和核心,防守端不適應亞洲其他球隊的速度。復賽階段負於日本隊,更顯現出心態起伏不定的頑疾。以“93年齡段”球員為主組建的國奧男足延續滑坡態勢,被搭配超齡球員的朝鮮隊、泰國隊沖得七零八落。年齡小不足以成為借口,中國隊無論從身體條件還是技戰術層面看均毫無優勢。至於中國男排,比之前略有起色,但面對亞洲冠軍伊朗隊,個人能力和整體實力全面落入下風。
鄭軼:相比之下,“三大球”女隊境況稍好。由於和世錦賽時間“撞車”,中國女排和女籃均派出二隊參加亞運會,面對以一隊出戰的韓國隊、泰國隊等對手,獲得銀牌已算不錯。不過女排決賽的脆敗,也將隊員個人技術漏洞多、二傳組織薄弱、一傳穩定性差等弱點暴露無遺。中國女籃與韓國一隊實力基本相當,平均年齡遠小於對手,決賽第四節突然崩潰,其中固然有東道主的主場優勢,但大賽抗壓能力不足體現出心態和經驗的差距。止步八強的中國女足整體呈現“止跌回升”態勢,逼平日本隊一役展現技戰術和精神面貌的變化。
病因
職業聯賽不夠職業,后備人才培養不力
范佳元:男足和男籃開展職業聯賽多年,職業聯賽繁榮和國家隊成績如何兼顧目前成為一個課題。從中國國情出發,國家隊的組成有賴於中超和CBA(中職籃)的人才輸送,但從亞運表現來看,二者間的互動並不順暢。由於某些俱樂部的干擾,中國國奧隊並不是該年齡段最好的球員組成,整個隊伍給人一種臨時拼湊的感覺。而參加亞運的男籃隊員在俱樂部長期“坐板凳”,突然需要他們在國際大賽上“挑大梁”,實在勉為其難。
鄭軼:目前,“三大球”除男籃和男足外,其他項目還在傳統體工隊、尋求贊助和走向市場之間徘徊。一項運動要想長期維持水平,起決定作用的是塔基的厚度。女排和女足都曾是輝煌之師,但現有基層青少年培養體系不足以供給養料。一方面,運動員出路不佳,導致項目吸引力下降,練球的孩子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現有培養模式和項目發展環境,令地方后備梯隊建設難有起色,從而導致“國家隊選材難”的惡性循環。
藥方
轉換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門辦體育”
范佳元:已經具備聯賽基礎和市場規模的男足、男籃,應該將發展職業聯盟提上日程。職業化前景暫時不明朗的項目,如排球,應該努力使體育資源“活”起來,激發更大的社會參與熱情。
鄭軼:“三大球”的衰落其實與奧運金牌戰略同步,狠抓成本低、見效快的金牌項目導致“三大球”一度缺少應有投入。盡管北京奧運會后,體育主管部門對此作出調整,比如全運會出台“一金算三金”等激勵機制,但僅靠全運杠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根。“三大球”改革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體現“開門辦體育”的態度。如何進行項目結構性調整、如何扭轉市場與行政的博弈、如何按項目發展規律辦事等,決定著“三大球”的未來命運。
王繼晟:推動“三大球”這樣的集體項目發展沒有捷徑,每任足協主席都曾到日本取經,相信都會得到同樣的體會:完備的學校足球覆蓋及其聯賽體系。棒球項目在亞運賽場場場爆滿,那是因為僅在仁川市就有15支棒球隊。美國NBA被譽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職業聯賽,因為美國大學每年都會源源不斷地輸出本土人才。如此之多的成功經驗都說明,中國“三大球”的發展未來在於學校體育,而現在體育和教育之間還差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