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體育專電 題:大球落魄 金牌失色——中國競技體育年度盤點
新華社記者王恆志、李錚、王鏡宇
冬奧會、世界杯、青奧會、亞運會……即將結束的2014年堪稱體育大賽年,中國體育在多項大賽中爭金奪銀取得不俗成績,卻也難掩男足、男籃等集體球類項目疲軟的窘迫現實﹔中超的紅火,丁俊暉李娜的成就,也同樣無法掩蓋中國競技體育在職業化道路上的蹣跚。從過去的這一年來看,中國競技體育轉型仍在路上,運動員培養模式正向職業化、多元化發展,很多項目都在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化和多元化道路。
尷尬三大球,女排撐門面
2014年最受關注的賽事毫無疑問是巴西世界杯,無數中國球迷又一次為了“別人的球隊”徹夜不眠。中國足球無緣世界杯並不是新聞,但中國足球在亞洲的不斷沉淪令人忍無可忍。另一條新聞是,由網易和全攻全守和體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調查撰寫的《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顯示,中超各俱樂部的總收入突破20億元,總收入超過億元的俱樂部由去年的魯能和恆大2家猛增到今年的7家。雖然中超俱樂部總體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已經有5家俱樂部實現盈利。聯賽的紅火和國足的疲軟,如此倒挂的一幕,或許全球也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如果說男足去不了世界杯我們早已習慣,男籃無緣世界杯卻令人嘆息。這是時隔16年中國男籃第一次沒能去世界杯上“打醬油”。實際上,在老一代球員紛紛淡出國家隊之后,中國男籃的下滑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今年的武漢亞洲杯上,以國奧隊出戰的中國男籃被菲律賓絕殺,最終隻獲得第四名,而宮魯鳴率領的“青年軍”也在仁川亞運會上慘淡收場。與此同時,CBA聯賽依舊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援們的“表演時刻”。聯賽“火爆”、國家隊疲軟的“流行性疾病”從男足傳到了男籃,一藥難求。
所幸我們還有女排。郎平執教的中國女排在賽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勇奪世錦賽亞軍,一掃一年前亞錦賽無緣冠軍的陰霾。盡管這支年輕的隊伍尚顯稚嫩,卻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點點突破,絲絲隱憂
年初的索契冬奧會上,中國軍團拿到3金,創冬奧會參賽歷史第二好成績,同時,張虹在速度滑冰1000米的奪冠實現了中國速滑冬奧金牌零的突破,短道速滑男隊、男子冰壺、花樣滑冰男子單人滑、自由式滑雪男子U型池等項目都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年中的南京青奧會和仁川亞運會,中國軍團均高歌猛進,亞運會更是連續第九次坐上頭把交椅,奪金數比第二、三位的韓國、日本加起來還多。憑借在很多奧運項目上的體制優勢,中國競技體育仍然保持著近年來大賽優異成績的傳統。
在這一年,還有一些年輕選手的突破令人欣喜,寧澤濤在亞運會上的表現,令這個陽光大男孩一時間甚至有了風頭超過孫楊的架勢。在青奧會和亞運會上拿金牌拿到手軟的小將沈鐸,未來也是中國游泳的希望。
同時,也有一些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在2014年出現滑坡。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許不是壞事,但對中國體育而言,“狼來了”已經成為現實。最為明顯的項目恐怕非舉重莫屬,其實,2012年倫敦奧運會以來,舉重這一昔日“王牌軍”的光環已經開始褪去。在今年的世錦賽和亞運會上,朝鮮隊異軍突起,成為中國隊最強對手,再加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傳統強敵,中國舉重在多個小項已被遠遠甩開。此外,羽毛球等優勢項目也開始受到一些沖擊,隻有乒乓球仍然是不可動搖的王者之師。
榮光也好,隱憂也罷,一個更殘酷的現實是,中國競技體育項目對老百姓的吸引力正在與金牌“脫鉤”,一些項目處於拿完金牌、下了賽場就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如何多元化發展、如何走向大眾成為擺在很多項目面前的一道考題。
那些“大牌”的2014
李娜、孫楊、丁俊暉,這是如今中國競技體育的代表人物,2014年,他們書寫了不同的故事。
英國《金融時報》將李娜列入18位2014年年度女性之列,“娜姐”當得起這份榮譽:1月份,她拿到了澳網冠軍,世界排名來到職業生涯最高的第二位。9月份,無數球迷對“娜姐”說“再見”,這位32歲的中國姑娘因膝傷宣布退役。這不是一個急流勇退的故事,李娜注定要成為中國體育的傳奇人物,不僅僅因為榮譽,更因為她張揚的個性和中國職業體育探路者的身份。對無數后來者而言,李娜永遠是走職業化道路成功的偶像級人物,這也將讓更多人願意走向這條道路。
另一個相似的代表人物是丁俊暉。2014年他算得上高開低走,但這並不妨礙他在12月份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雖然他還缺一個世錦賽冠軍的頭銜。和李娜相比,丁俊暉的影響力雖然稍差,但他幾乎是靠一個人帶動了斯諾克在中國的發展,如果更多項目有這樣的選手存在,那將是中國體育之幸。或許,中國體育該思考一下怎樣“造星”。
從馬拉多納到喬丹,從姚明到孫楊,無數例子都在証明,偶像對於體育的發展多麼重要。對孫楊而言,這一年太不平靜。23歲的他沒能在仁川大放異彩,還在年末卷入“禁藥門”。在這出羅生門一般的大戲裡,孫楊多少有些無辜和受傷。但是,作為中國體育的領軍人物,他要想成為和姚明等前輩比肩的巨星,要提高的不僅是在泳池中的成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