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2014仁川亞運會

仁川亞運交通讓人抓狂 媒體感嘆:時間都去哪了

特派記者 梁璇

2014年10月05日09: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時間都去哪兒了

“人生地不熟”,剛來韓國的幾天,記者時常感嘆,對第一個想出這句俗語的人來說,這一定是“多麼痛的領悟”。“人生”還好解決,隻要笑容親切、禮貌用語挂在嘴邊,總會得到熱心人的幫助。但“地不熟”就害人不淺了,不知它荼毒了記者多少寶貴的時間。

亞運會有38個項目,分布在仁川東南西北近50個場館,很多項目如籃球和棒球等,不同場次的比賽會在相距一小時車程的不同場館舉行,因此,搞定交通問題絕對不是短期課題。本屆亞運會的公共交通,對記者並不免費,要想搞定場館之間的便捷路徑,就需要花費相當數量的經費。所以,每天從主媒體中心發向各個場館的班車,就成為新聞“蟻族”的生命線——從記者的住地到新聞中心也需要50分鐘車程,每天跨越半個城區的長途奔襲,永遠是工作前的第一件事。

最關鍵的是,主新聞中心班車站幾乎是指向所有場館的唯一交通樞紐,有些場館之間即便離得比較近,若是沒在組委會的規劃線路上,記者也隻能坐上媒體大巴回到新聞中心再次啟程。尤其亞運會剛開始階段,很多記者都有在返程途中隔著班車玻璃窗眼巴巴看著下一個目的地“擦肩而過”的經歷。長此以往,掐指一算,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班車上,不少記者隻能在晃動的車上趕活兒。司機開得平穩還好說,遇上平時愛玩兒“極品飛車”的師傅,在車上寫稿簡直就是自虐。眼睛看著窗外的紅花綠樹,手指卻在感嘆中國三大球的萬劫不復,這種場景在媒體大巴上還算靠譜,在公交車上就顯得十分怪異,到后來,記者用手機寫稿也成了與時俱進的常態。

不少老記者覺得此法愚鈍,於是紛紛當起了探路者,把仁川地鐵線路和各場館之間的出租車價格打探清楚,用實踐得出的真知供年輕記者進一步檢驗。當更多的人“學聰明了”后,每天往返酒店和主媒體中心的車因需求變少,便從大巴變成了“小面”,遇上一群健碩的西亞記者同行的話,臉貼著玻璃人縮成一團也是常事,好在途中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讓我頓生在西亞背包窮游之感。

趕上班車總是好的,也有趕不上的時候。一次,記者在摔跤館寫稿,出門后正好錯過最后一班媒體大巴,午夜時分站在四五條小巷的交界處,月光慘淡,沒有網絡,更不會有出租車經過。正在心焦之際,一個韓國攝影記者出現了,他要開車返回首爾,表示願意把記者捎回住地。等用蹩腳的英語弄清楚了目的地、多次修正了路線后,一個小時已經過去。雖然最終安全到家,但思來想去,如果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好運的話,以后還是早早發稿,然后乖乖坐大巴回去吧。

(責編:楊磊、胡雪蓉)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